旋覆代赭石汤(旋覆代赭汤医案)

橘子网 333

旋覆代赭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中文名旋覆代赭汤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分类理气剂-降气剂出处《伤寒论》

歌诀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组成

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枣。

用量

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参、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枣(擘)4枚。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方义

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脘痞闷胀满、频频嗳气,甚或呕吐、呃逆等证。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胃失和降,痰气上逆之故。而胃虚当补、痰浊当化、气逆当降,所以拟化痰降逆,益气补虚之法。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

配伍特点

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嗳气、呕呃可止。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硬,嗳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禁忌

胃虚有热之呕吐、呃逆、嗳气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呕吐者不宜用之。

使用注意

服药时以少量频服为佳,可预防服后吐出。若顽固性呕吐,服药入口即吐者,可用灶心黄土或芦根先煎取汁,以药汁煎其他药。

附注

附方1

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

干姜、人参各6g,半夏9g。

用法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 日三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出处

《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均可降逆补虚,用治胃虚呕逆证。但本方原治妊娠呕吐不止,温补为主,少佐降逆药,服量亦小,以防伤胎;而旋覆代赭汤重在降逆,兼以补虚,用治胃虚痰浊气逆证。

附方2

小半夏汤

组成

半夏15g,生姜10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

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主治

痰饮呕吐。胸闷不渴,舌苔白。

出处

《金匮要略》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赭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2][3]参考资料[1] 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2]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3] 汪昂.《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