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是现在的哪里(湖北的旧名是叫云梦泽吗)

橘子网 263

竟陵城、西江水与汈汊湖的历史变迁

一、竟陵城

陆羽《六羡歌》中有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之句,其中的竟陵城沿至宋代均为州城规模。有唐290多年历史,在竟陵设置复州(其中天宝年间有16年改为竟陵郡)治所计227年。

复州治所在竟陵县(县为中等,在州之郭下)西北,又记竟陵县治在左(东),南临㲼水,澨水也。《舆地纪胜》更明确:复州治所在重湖(东湖、西湖、南湖等)之右(西)广教院(西塔寺),在县西一里。其子城(县署地)在左(东),引五代图经云伏羲庙,在竟陵子城上;北宋太守王琪作梦野亭(南宋为梦野奇观)在子城西南隅(今罗马商城西南边)白马庙在子城南,景祐四年(1059年)推官王道作,云观也在子城上。洪迈(1123-1202年)著《夷坚志》记:金兵多次入侵复州城,使竟陵在湖北破坏最甚,子城内有废地⋯⋯其兄之子洪槔为佥判,其官舍在子城东,录曹在其西,指的是宋代县衙之地(今老市政府大院一带。)

子城外的景观:城南有白螺山(今老邮局至花鼓剧团单元处),南湖书院(今胜利二路西段),在州学(今华泰中学处)南;紫阳观,在黄鹤门外(今华泰中学丹台古井处),宋咸平元年(998年)李庭宾撰并重修;广惠院,在景陵县西北(原法院、检察院一带)。

唐末五代开始向前濠南扩土城(子城)墙,南宋曹彦约到此筑一腰城,是将前后濠间的东西壕堤筑高而已。复州城有南北城之分,见曹彦约《登复州城》诗和序文记,城分南北平腰束,湖号东西拍面浮句,他站在子城楼上认为北城西北李子园边(民国为李家湖)水满洲,当年桑土欠绸缪,但整个复州城旧阔而难守,非两万卒不可闭门,从军事角度记述其分布结构。

唐人钱起《登复州南楼》所见则在后濠北沿地带,胡承诺诗和谭篆文等史料分别有记载。南宋《舆地纪胜》记:今北门郡治(指唐宋旧治所)内,分布许多州署机关的台阁园林,如延宾亭在州东(今照墙街一带);望仙楼在州城上(今后濠东,五代郑肇建);养心斋在设厅,云章阁、宣化堂均在郡学(今竟陵华府一带),湖山堂(旧名宝香阁)为韩橘所立;园林有凝香、绿荫、瑞露(为吴说所立);张耒的鸿轩居,在莱园湖东(今陆羽广场西南端陆羽酒店附近),张耒诗中有竟陵僦舍(租住屋)荒凉台阁追随事,懒慢江河放逐臣句。

后濠以北的古大城,则是州署官员办公居住场地,展现出花园式房屋建筑分布状态。整个城垣南北呈吕字形结构布局,与城外景观相呼应,从这可看到古人起居环保的生活方式。

自明代始,州城地位丧失后,竟陵城垣循前后濠边土城故址,向前濠之南的唐宋子城(县衙地),再向南向西扩展形成县级砖城,从而延续到清代民国的天门县城垣。相比较今仙桃市沔城镇的唐宋复州城规模,其城周有5.6公里(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800米),竟陵唐宋复州城规模不会小于沔城镇的复州城。

盖曹彦约所见竟陵复州城旧阔而难守,足证其规模在古府州城垣规模(城周一般为5公里左右,至少2.5公里以上)之列。而明清南移后的天门县城垣,其城周只有2.28公里(东西长642米,南北宽500米),但其郭城区范围随人口增加有扩大(明清时城北古城大多为学校和宗教景观区,与居民区相间分布),县城南以外形成鸿渐街、庆云街、雁叫街和不同行业的商贸区,这便是明清两朝竟陵主城区的基本格局。

二、西江水

西江水一向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唐《元和郡县志》沔阳郡(复州)沔阳县下沔水条明确指出:在县南八十步,东入汉川县界。沔阳县治即今仙桃沔城镇,恰好南临东荆河,即县治在沔水之阳(北),符合古人山南水北谓之阳之义,故无异议。实际上,古汉水在江汉平原频繁变迁改道,导致分流汊流繁多,其下游主河道应有二条,除了流经今东荆河的故道之外,另有一条流经今天门腹地。

自古以来,竟陵及邻近地区水系复杂,变迁改道频繁,历代史书虽有记载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前后牴牾,所以西江水也素来让人一头雾水难以厘清。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条:

其一是,汉水奔流千余公里,跨越上中游山丘区之后,到竟陵进入广袤平原,势如脱缰野马,在大地上汪洋恣肆,河道变迁成常态。实际上,整个江汉平原都是汉江与长江携带泥沙淤积形成,低洼沼泽经过几百万年泥沙堆积,逐步形成陆地,水流散漫逐步形成河道,由起初非常不稳定的分汊型、游荡型河道逐步形成固定河道,但若遇上游突发洪水的冲击,固定河道也时常再次变迁改道。因为河流盘根错节,分流改道繁多,故出现河道历代难厘清状况。

其二是,历史上地名变更过滥,每当朝代更替,当政者总把更改区划地名(也有因避皇帝讳而更名)作为除旧布新的一件大事来办,一代代更迭之下,导致同一地区分分合合,州郡县址更来变去,虽然史书也有记载,但抵不住兵燹灾患的反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一团难理清的乱麻。如仅天门及周边地区,历史上就有竟陵县、景陵县、云杜县、霄城县、长寿县、竟陵郡、沔阳郡、复州、沔州、郢州、安州、承天府、安陆府、沔阳府等等,这些地名于现代人来说仅知其大致范围,其详情因考据不足导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陆羽在自传中说: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尚书》反映的是战国时人的地理概念,对于汉水起源于陕西宁强县境内嶓冢山(汉源山),自古无异议,对于南入于江在今武汉市附近也形成共识,但其途经的沧浪之水三澨大别的具体方位则争议极大。

三澨,西汉孔安国认为是水名。郑玄注《尚书•禹贡》曰:三澨,水名也,在江夏竟陵县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指明:三澨水在县南三十里。出京山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流入县境,东注于蒿台湖。或以为即《禹贡》之三澨也,亦曰三㲼口。由此说明,三澨位于今天门境内。

嘉靖《沔阳志》卷6《提封下》记载汉水在景陵县南五十里,又称大襄河:汉水自安陆东经渔泛浲,经葫芦三湾,东播为小河、牛蹄、狮子、三汊诸口。汉水又东,播为马肠河。汉水又东,播为清水汀河。汉水又东,得横麟口。汉水又东,播为陶溪潭河。汉水又东,得便河口。汉水又东,播为新冲河。汉水又东,经干镇,东流,出汉口入江。嘉靖《汉阳府志》:今考水自干滩镇入汉川田二河,经张池口、两河口、县前渡、下涢口,然后经蔡店、临嶂山、郭师口,又北出大别山后,南入于江者,汉之正流也。这说明牛蹄支河确为汉水正流的故道。

《清史稿•地理志》:澨水自京山流入,合杨水、巾水,曰三义河,一曰义水。禹贡过三澨,即此。至城西分二派,合于城东北通杨桑湖,东通三台湖,至汉川注于松湖,分流入汉。这么说来,三澨水的走向与今天门河的走向大致相同。

古汉水沿线地名左桑横桑死沔均与周昭王南征不返有关。周昭王16年曾第一次南征,昭王19年第二次南征,因中楚人诡计,昭王溺死于汉水之中流,周王朝因避讳,仅于史书中记载王南巡不返。其后,将昭王丧命之地名为横丧口,此处横(hèng)意为不吉利、意外。后人为避凶化吉,将横丧口改为横桑口,横(hèng)改读为横(héng),之后进一步演化为横鳞口横林口,这就是如今天门市横林镇。

横桑即今横林镇,力口即今干驿界牌,溾水即今皂市河。水经注对古沔水(汉水)河道的走向描述细致,可惜的是古今地名变异太大,导致今人理解起来颇多歧义。溾水发源于新阳县(今京山),流经霄城县(故址即今皂市镇笑城遗址),注入霄城县南大湖(古白湖),又南流至干驿界牌(力口)汇入沔水。经过横林、干驿、界牌的古河道在清朝时称牛蹄支河,其上段在汉江岳口镇陈家场一带分流汉水,后来因入口处淤塞而废弃上段,建国后兴建天南长渠灌溉水系,利用自谢家滩(新堰之上游)至干驿界牌长51.3公里的牛蹄支河故道,与平地开挖的多宝至谢家滩长51公里的渠道相接,形成长102.3公里的天南长渠。

此牛蹄支河,晚至明朝时期,一直为汉水主河道。故此可以断定,牛蹄支河自谢家滩至界牌这一线路,应是古汉水河道无疑。今横林镇境内仍有留驾河诸葛岭等地名,相传是刘备兵败长坂坡斜趋汉津(今沙洋),乘船行经古汉水顺流而下撤退,途经横林口时,老百姓留驾挽留刘备,诸葛亮随行,故留下遗迹于此。

汉魏六朝时的汉水下游河道当在今天门河中下游一线,但他并未提出有力的证据,依据的是《水经•夏水篇》:(夏水)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夏水,古水名,长江的分支,从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今仙桃)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

汉江与长江的汇流处称江夏,就是取江(长江)夏(夏水,即汉水)而名之。云杜县,西汉置,故治在京山新市镇,属南郡,南朝时改属竟陵郡、沔阳郡、江夏郡,后徙至今仙桃西北。云杜县域应包括今天门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皂市就曾属云杜县。云杜县在今京山境内,汉(沔)水河道应在今河道之北,当流经今京山南境与天门境,或与今之天门河中游位置相当。

三、汈汊湖

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地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沿江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先秦时代这一地区是楚国名为云梦的狩猎区。狩猎区包括山林、川泽、原隰多种地貌形态,而云梦则是其中的一个湖泊。春秋时代的云梦泽主体在今江陵以东、江汉之间,部分则在汉江北岸的天门、应城一带。至战国时代,由于汉江所挟带泥沙的充填,汉江北岸的一片云梦泽已淤成平陆,仅余江汉之间的主体部分。

随江陵以东荆江三角洲向东向南发展,并和来自今潜江一带向东南发展的汉江三角洲合并为江汉陆上三角洲,故西汉时代云梦泽的主体被迫退缩至华容县(今潜江县西南)南境。其东其北虽仍属云梦泽,但均以沼泽形态为主。后因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呈现为自北向南倾掀下降的性质,荆江分流分沙量均有逐渐南移汇集之势。至东汉三国时代云梦泽水体逐渐东移,以至萎缩。6世纪的云梦泽已被分割成许多小湖沼,主体位置东移至沔阳(今仙桃市)、监利一线以东,东端达今汉阳县南古沌阳县境。有大浐湖(今仙桃市西境)、马骨湖(约今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等名,云梦泽名称已消亡。唐宋时代这些湖泊也为葭苇弥望的沼泽所替代,大面积的水体不复存在。

汈汊湖是由古云梦泽逐渐淤塞而成,大约形成于唐宋。《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汊川县,本汉阳县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置汊川县,因汊水(现在称天门河)。据考证,在汉魏六朝时,汊水即汉江,其北支是古汉江的主河道,南支是支流。

与《元和郡县志》一脉相承、成书于宋的《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三十一》的记载则更加详实:汉川县,仍析汉阳地置汉川县以属焉。原名汊川县,宋改汊川为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避太宗赵匤义讳改曰汉川县。汉川的名称就这样几经变化,最终确定。汈汊湖的由来就是因为汊水流经汊(汉)川,并在这里汇集成湖而得名。摊开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川地图会清晰看见,汊水在即将进入汉川的天门市净潭乡分汊为南北两支,即南支河和北支河,这两条河向东流过40公里左右后在地势低洼处汇聚成湖,即汊湖。

湖成之初,人烟稀少,茅草芦苇丛生,港汊交错,是土匪强盗等刁民出没的场所,所以人们把这里叫做刁汊湖。本地人觉得刁字不雅,就改作汈字。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刁汊湖和汈汊湖是同时存在、混淆使用的。因而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主持编写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时,弃刁而用汈,汈汊湖一词由此定型,正式出现在新中国最权威的辞典里。

白居易曾在汈汊湖边赋诗《臼口阻风十日》(臼口即今马口镇):洪涛白浪塞江津,处处邅回事事迍。世上方为失途客,江头又作阻风人。鱼虾遇雨腥盈鼻,蚊蚋和烟痒满身。老大光阴能几日,等闲臼口坐经旬。清人曾天希这样描述汈汊湖:小憩晴川倦眼开,菱荷香里雨声催。湖光百里澄如镜,唯见渔舟自往来。

曾任汉川知县的吴元统作过6首《湖上竹枝词》,录其二:传闻湖水涨前溪,堤长喧呼催护堤。郎惧县官屋底坐,教侬当户教儿啼。其三:生来湖上是生涯,郎不知耕妾不麻。一叶扁舟斤半水,好完渔租供天家。

唐宋时期汈汊湖的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宋代以后,大举围垦,相继形成汈汊大垸、十八里垸等200多个围垸。由于各方来水带来的泥沙长期淤积,湖底抬高,围垸相对低下,汈汊大垸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决堤溃口,成为汪洋大湖。同时,由于湖泊淤浅,大片洲滩露出,逐步分割为以汈汊湖为主体,由汉川、天门、应城三地分别管辖的15个湖泊群 ,即汈汊湖、四荡湖、五荡湖、三台湖、肖畈湖、龙赛湖、天鹅湖、茫洞湖、老观湖、肖严湖、沉泥湖、龙骨湖、白鹭湖、东西汊湖和中洲湖。这些湖泊中,现在有些已经改造成基本农田,只留下一个湖的名称。解放初期,这15个湖泊群总水面为599平方公里,其中汈汊湖水面285.5平方公里,居全省大型湖泊的第二位,仅次于洪湖。

汈汊湖水系北有山丘五水注入,南有汉江四口倒灌,所以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山丘五水,即汊水—天门河、溾水—京山河、温水—五龙河、富水—应城河、涢水—府河,来水总面积为16556平方公里。汉江四口,即牛蹄支河、曹家河、新沟、乌柏口。每年进入汛期,大面积的来水争先恐后的涌入,把15个湖泊联成一体,白水茫茫,形成泛水湖泊,俗称统水袋子。汛期过后,也要等待长江和汉江的水位消褪,再经狭窄细长之新沟和沦河,将湖水下泄入长江和汉江。

由于汈汊湖的来水唯一保留了汊水—天门河,来水面积由16556平方公里减少为1936平方公里(天门976平方公里,汉川960平方公里),只占原来的11.7%。原汈汊湖水系水涨则合、水褪则分的湖泊群因为来水锐减,解散成相对独立的15个个体湖泊,各自的湖岸线开始固定成型。

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汉川、天门、应城三地对湖泊进行大规模的围垦开发,大面积的原始湖泊被改造成低湖田和精养鱼池。据1983年《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资料统计:汈汊湖的面积由285.5平方公里减少为86.7平方公里。特别是经过十多年不间断改造,建成围绕汈汊湖的东南西北四条干渠,汈汊湖被固定成长16.1公里,宽5.5公里、面积为13万亩的全封闭内陆湖泊。从此以后再说汈汊湖,就只是特指四大干渠范围内的部分,不再涉及其它区域。

汈汊湖内部的开发改造从1970年正式开始。按照湖北省关于汈汊湖治理总体规划,在湖中从幺沟对白鹤嘴筑起一条中横堤(三支渠堤),将汈汊湖分隔成日字形。日字的东边部分是占地38平方公里,面积5.7万亩的垦殖区;西边部分是占地48.7平方公里,面积7.3万亩的养殖区;同时将养殖区的功能定位为汈汊湖流域的调蓄区,当汈汊湖四周干渠的水位达到25.30米时,要向调蓄区泄洪削峰。

从1970年开始,对汈汊湖进行内部开发改造,在湖中从幺沟对白鹤嘴筑起一条中横堤(三支渠堤),将汈汊湖分隔成日字形。日字的东边部分是占地38平方公里,面积5.7万亩的垦殖区;西边部分是占地48.7平方公里,面积7.3万亩的养殖区;同时将养殖区的功能定位为汈汊湖流域的调蓄区,当汈汊湖四周干渠的水位达到25.30米时,要向调蓄区泄洪削峰。

据1983年《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资料统计:汈汊湖的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85.5平方公里减少为86.7平方公里。特别是经过十多年不间断改造,建成围绕汈汊湖的东南西北四条干渠,汈汊湖被固定成长16.1公里,宽5.5公里、面积为13万亩的全封闭内陆湖泊。

贺沛,70后,成长于天门市雁叫街,任职央企,流寓厦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