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二十个(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橘子网 165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暮云史记

编辑|暮云史记

镜像叙事的第三个优势在于:音乐作为镜像叙事的一部分, 对叙事的场景、气氛常常起到浓墨重彩的渲染作用, 也是表现人物隐秘心理的良好途径。

当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林冲手持宝刀进入白虎堂时, 背景音乐短促惊心, 使林冲心理上的疏于防范与太尉府设伏之严密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风起的声音好似利刃出鞘、十面埋伏, 将林冲套在一个巨大的阴谋中。

当林冲抬眼看到白虎节堂几个大字时, 背景音乐好似拉响的警报, 随着高俅的出现, 背景音乐迅速沉下, 代表林冲想要走出白虎节堂已毫无希望。

这一情节设计表现了林冲光明磊落性格之下的全无心机。

鲁智深在野猪林中救了林冲之后, 虽然林冲还是在去沧州的路上走着, 但是有了鲁智深的保护, 两位差役只得小心翼翼地用车推着林冲走, 这时的背景音乐悠闲、轻松, 是一种信步溜达、十分惬意的感觉。

这与后面林冲在草料场破烂小屋中大口吃肉的场景均表现了其性格中随遇而安的一面。

雪中舞刀这段场景, 镜像叙事的形式和内容最为饱满, 深刻表现了英雄林冲奇绝峭立的激情和刚强不屈的雄豪志气。

大雪中的林冲如山鹰一般在冰天雪地中尽情翱翔, 在白茫茫、没有生气的世界中, 有这样一道没有被严寒摧残的亮丽风景, 以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的伟岸姿态顽强生存着。

明快、昂扬的背景音乐突出了林冲在险恶环境中的抗争性, 舞刀将要结束的时候, 清亮的唢呐声响起, 唢呐声就像林冲被压抑了很久后的呐喊, 预示着一场彻底的反攻将在这漫天大雪、熊熊火海中开始。

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配乐对人物心理的展现, 以及配乐与剧情相辅相成所达到的高度, 是今天的很多电视剧配乐难以企及的。

当然, 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固定的, 并且编剧和导演的视角会强制性地转化为观众视角, 容易使人陷入浮面化、图像化、符号化的泥沼。

不可否认, 镜像叙事有很多局限, 比如画框对于叙事延展性的限制, 又如瞬间显现、即时定格的时空限制等。

一般来说, 镜像叙事也做不到文本叙事所具备的多义性, 但好的编剧善于利用镜像叙事的特性和背景音乐的插入, 创造出文本不能实现的效果。

三、结局再造:林冲主体性格特征的深化

对于林冲的性格表现, 无论是在小说中, 还是在1998版电视剧中, 都可以用安分守己、委屈隐忍来概括。

林冲性格主体特征的形成有其家庭原因。

林冲的官僚身份和所受的教育让他充分相信法律是维护正义的。

朋友的背叛和上级的陷害是林冲想象不到的。

在灾难突然袭来时, 林冲没有想过要奋起反抗, 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不做违犯法律的事, 高太尉等人也不会赶尽杀绝。

因此, 在小说《水浒传》中, 林冲的性格并不像鲁智深、武松等人那样通过主动的所作所为来表现, 而是被动地遭受苦难。

前期步步退让, 后期奋起反抗, 在完成火并王伦的使命后销声匿迹。

而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通过一些细节处理, 使林冲的性格特色更加鲜明。

比如, 林冲在受到高俅陷害时的不反抗, 由于小说中没有对林冲的心理进行相应描写, 一些学者解读为林冲有很强的追求功名富贵之心, 不敢得罪高俅;而1998版电视剧中, 由林冲亲口说出自己不是贪图官位之人。

他之所以退让, 一方面是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累及岳丈和娘子, 表现了其对家人的重情重义;另一方面, 这也是他温良恭俭让的本性决定的。

虽然只是只言片语, 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为人更纯粹的林冲形象。

由于性格内向, 林冲极少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从未把自己定位成首脑人物, 晁盖上山他拥立晁盖, 晁盖死后转而拥立宋江。

林冲始终是一个习惯于把决策权和话语权交到别人手中的人, 这种思想和行为决定了他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1998版电视剧《火并王伦》一节, 林冲杀死王伦后, 言明了自己是为梁山大义除掉王伦的。

他心中的大义是替天行道, 是上杀贪官、下除恶霸。

在发展梁山势力的过程中, 宋江提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 具体内容就是惩奸除恶。

后来, 宋江要向朝廷表示招安的忠心, 他的意图只是不想让梁山好汉们一生背负草寇的恶名。

在宋江的苦心经营下, 招安派后来居上, 成了梁山的主流。

以林冲为代表的反招安派在宋江上梁山后迅速被边缘化。

面对宋江的招安大计, 林冲虽然心中百般不满, 却还是对宋江的良苦用心表示理解。

当宋江去探望重病在身的林冲时, 林冲还考虑宋江为梁山诸事操劳, 告诉他自己的身体并无大碍, 请他不必挂怀。

这样的情节设计, 进一步深化了林冲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征。

如果说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在情节中运用的添枝加叶和删繁就简的处理方法只是较小的调整和修改, 那么对林冲结局的再创造就是完全的重新书写。

张绍林说:《水浒传》整部戏的高潮在结尾, 梁山好汉的毁灭是全剧的重头戏, 英雄从个体到群体, 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这一英雄传奇最后以悲剧告终。

从林冲个人来看, 他命运悲剧的高潮也在结尾。

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在高俅被捉上山前的战斗中, 特意表现了林冲在战场上一定要杀高俅报仇的场景。

只因宋江下令收兵, 林冲才不得不撤退。

之后高俅被捉上山, 林冲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去杀他, 但又是宋江及时出现, 坚决阻止林冲杀高俅, 并亲自送高俅离开梁山。

眼睁睁看着高俅的船离梁山越来越远, 渐渐变成辽阔水面上的一星半点, 林冲报仇的希望再度落空, 而梁山群体在招安的道路上走出了更远的一步。

林冲个人与整个梁山走向的冲突、与以高俅为首的奸佞的冲突, 随着情节的发展, 以时间上更紧迫、形式上更尖锐的态势爆发了。

只是这样的冲突被宋江强压下去, 无法按照预期复仇的苦果只能由林冲独自默默承受。

当长期隐忍积压的痛苦始终得不到合理的宣泄, 林冲一口鲜血喷出, 昏厥倒地, 从此病势日重, 终于在招安的鼓乐喧天中凄惨离世。

这样的情节设计, 强化了林冲个人与招安大环境的冲突, 以及他与以高俅为代表的奸佞势力的冲突。

林冲受到的伤害实在太深了, 哪怕是一退再退, 负屈衔冤, 都摆脱不了追杀, 支撑他活下去的力量就是报仇雪恨。

哪怕是和一群草莽在一起, 也有报仇的微茫希望, 这是林冲内心深处的火种, 是支撑他生命的原动力。

上级的陷害, 最好朋友的背叛, 使林冲家破人亡。

而招安使者正是造成这一切的责任人, 招安意味着报仇的希望彻底破灭。

招安, 直接替仇人卖命, 是林冲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在苦闷与矛盾的煎熬中, 林冲的生命走向了尽头。

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构思, 比小说中林冲死在替朝廷卖命之后更为合理。

《水浒传》原著对于林冲结局的设计虽然也很悲惨, 但是没有构成激烈的冲突。

2011年上映的新版《水浒传》中, 林冲积极反对招安, 并用离开梁山的行为对招安进行反抗, 这样的情节再造, 虽然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但悲剧性相对减弱了。

相较于原著, 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之所以重新设计林冲的悲情结局, 是为了在叙事表现效果上给观众造成更加强烈的震撼;在思想传达上, 深化林冲苦难结局的独特性, 深刻反映出在一个黑暗的、不公正的社会背景下, 不反抗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

写林冲死在梁山招安的喜庆日子里, 更突显了林冲的孤独。

梁山好汉的性格, 大都有两面性。

事实上, 他们中的多数人是称不上真正的好汉的。

李逵既行侠仗义, 也滥杀无辜;宋江既躬行孝义, 也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

而林冲是一个心性纯粹、光明磊落、细致温和的人。

具有封建士人理想人格的林冲, 虽然身在梁山, 但与强盗世界里的人道不同、谋不和, 关系疏离。

鲁智深与林冲虽然性格反差很大, 但两人胸怀抱负、行止境界在同一高度。

对于林冲的遭遇, 也只有鲁智深一人为之痛心。

当众好汉要离开梁山时, 也只有鲁智深一人在林冲墓前久久驻足, 不忍离去。

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编剧这样设计, 不仅是忠于原著的, 而且还在原著的基础上, 将鲁智深和林冲的兄弟之情再次深化, 进一步展现了二人肝胆相照、生死不渝的真挚情感, 使我们在这个寒凉的社会中, 在这个充满暴力的水浒世界里, 还能感受到温不增华, 寒不改叶的温暖。

总而言之, 由于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在林冲故事情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添枝加叶和删繁就简的艺术手法, 利用镜像叙事对文本叙事内容、意蕴进行了合理的扩充, 对林冲的结局进行了有效的再创造, 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林冲故事的再创造, 不仅能使我们以小见大, 从局部构思中看到整个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的精良构思, 也使我们对于林冲形象的认知和体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