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厚积薄发的例子(厚积薄发的古代名人)

橘子网 185

很多人认为,刘邦人生的起点是泗水一亭长。

其实,沛公才是刘邦奋斗之路真正的起点。

当了沛公,刘邦才当上了领袖人物,成为一方诸侯,有资格独立领导一支起义部队,投入反秦大业。

之后在纵横捭阖、杀伐征战中逐渐壮大自身力量,最后与天下群雄逐鹿,问鼎中原。

对于刘邦成为沛公,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陈胜起义之后,天下反秦浪潮涌起,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县父老也一起合力杀了当时的沛县县令。

群龙不可无首,于是沛县父老以及萧何曹参纷纷推举刘邦为沛县县令,刘邦多次推让不可得,最后接受推举当上了县令,按旧楚国的习俗称沛公。

之后招兵买马,征收沛子弟二三千人入伍,形成了一支小部队。

一县之中,豪杰众多,想当沛公的人肯定不止刘邦一个,为什么大家一致推举刘邦,而不是别人?刘邦凭什么能得到别人的推举?

能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说明这件事本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信的话,有本事到村里参选一下村主任试试,看到底有多少人选你?

对于权力,很多人认为权力来源于上,实际上权力的真正来源于下。

所谓的权力,就是你说的话有人听,你做的决定有人去施行。如果下面的人听调不听宣,哪怕你坐在龙椅上也只是个摆设。

在一个组织稳定的时候,官员主要来自上级的任命,哪怕这个人能力平庸、品行一般,也是大家的领导。

但是当一个组织破坏,权力出现真空的时候,要想成为领导,就必须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和推举。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类人能得到大家的推举。

一是贵族王侯之后,比如项梁,楚将项燕之子,熊心,楚怀王之孙。尽管前人已经作古,但是留下来的声望非常争取人心。

二是前朝的旧官吏,比如东阳令史陈婴,东阳少年杀了县令,相聚有两万人,打算推举陈婴为王。

三是当地的豪族,这类人家大业大,地广粮多,财力雄厚,能够拉起一支人马。

四是出身普通,能力出众的人,比如陈胜、彭越等人,但是这类人由于自身德望不够,有时候需借助一些迷信活动神话包装自己。

刘邦,论出身,不是贵族之后;论官职,不过是泗水一小小的亭长;论财力,也不雄厚,不然喝酒也不会经常赊账了。

缺乏天然的优势,为什么能在沛县脱颖而出呢?

这一切,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

史书上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萧何曹参都是县里的文吏,担心事情不能成功,秦朝会灭了他们全族,就全力把位子让给刘邦坐。

乍一看,刘邦能当上沛公全靠胆子大,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

如果刘邦仅仅是胆子大,缺乏智谋能力的话,萧何、曹参也不会推举刘邦。

侧面说明刘邦的能力得到了县里两位豪吏的认可。

刘邦曾经当过泗水的亭长,秦朝的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主要做的就是缉捕盗贼,管理民事等工作。

官不大,事不少,还得和县里的领导打交道,可以推测,在当亭长的工作期间,刘邦的领导能力办事能力得到了萧何、曹参等县领导的认可,在后面才会全力支持刘邦当沛公。

在性格方面,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就是说他很大方,很喜欢交朋友,拓展人脉。刘邦年轻的时候崇拜信陵君,还曾去大梁拜访张耳,当了几个月的门客。

刘邦善于交友,加上大方的性格,容易在核心小圈子中形成威望,起事的时候有人帮衬。

有时候,刘邦带着朋友到嫂子家里蹭饭,嫂子却故意用勺子刮出锅响声来,假装吃完了饭,让刘邦很没有面子。

秦末的时候,刘邦作为亭长,要给县里押送刑徒到骊山,中途好多人都逃跑了,刘邦干脆把人给放了,自己承担失职的后果,这样一来反而有十几个刑徒愿意跟随他流亡,名声也传播出去了。

最后,刘邦还擅长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包装自己,神话自己。比如假借老妇人之口说自己是赤帝子,借吕雉之口说自己头上有云气。

通过神话和包装,沛县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相信刘邦就是天选之子,想依附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所以,在推举沛公的时候,尽管刘邦一再推辞谦让,但是没人敢坐这个位子,因为只有刘邦能得到沛县豪吏、豪强、江湖人士、普通百姓等各方面的认可。

而这一切,都是刘邦多年努力的结果。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说来自厚积薄发一点也不为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