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

橘子网 143

中唐是盛唐之后又一个文人辈出的年代,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就是这个时代的人,另外还有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孟郊、卢纶、李贺、李益、贾岛、李绅、元稹、张祜、张籍等一大批一时才俊。

以其中年龄接近的韩、柳、刘、白为代表,都是安史之乱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以至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就是父辈们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以及战后藩镇割据、外敌连年入寇的鲜明对比。

三四十年后,唐王朝的德宗、顺宗、宪宗时期,这些人大多已经出仕,有些甚至官位不低。当然,也有倒霉蛋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最早发达的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政治生命结束最早的两个。

【曾经踏上权力的最高峰】

刘禹锡和柳宗元只差一岁,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同一年进士及第,又都在低级官员位置上苦熬了很久。

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去世,他们有了一个骤贵的机会,却仅在高位停留了186天。

新皇帝唐顺宗在继位前半年中风,很勉强挣扎着继位为帝,之后几乎没有上朝听政。唐顺宗当太子时亲信的两位侍诏翰林王伾、王叔文就成为代行皇帝意志的权臣。这段时期王叔文等人以唐顺宗的名义发布了大量的改革诏书,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刘禹锡一直与王叔文交好,且政见相同,与其他一批中青年官员一起组成了王叔文政治集团。

当时的刘、柳等人风光无限,柳宗元想把御史中丞武元衡拉入自己的群体,却被武元衡拒绝,于是武元衡就被平调到了次要清要岗位;有人弹劾刘禹锡挟邪乱政,此人即日被罢官。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凡是政见不合者都会被贬官或调离岗位,任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明,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

当时这些人门前车马往来不绝,等待接见的人排成了长队。甚至有些人整夜在坊内居住,每人每夜要给临时歇脚的酒肆茶坊一千文。

王叔文等人,并不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清教徒,尤其是王伾,珍玩赂遗,岁时不绝

(唐顺宗丰陵)

【可惜只有短短186天】

刘禹锡、柳宗元属于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要宗旨是重新树立皇帝权威、削除藩镇、限制宦官权力。

但明显这些人战略谋划能力不足,又缺乏良好的执行能力,更是对政治险恶认识不足。短短的半年,就得罪了包括太子、地方封疆大吏等一大批人,朝中中间派对他们的幸进也并不认可。

后来的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政治主张与他们并无区别,但采取措施的顺序不同,是先解决藩镇问题,朝廷权威自然就能够树立。而王叔文等人要先拿宦官开刀,造成了中央政府内部力量分裂,没等藩镇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就被宦官的反击击败。

当时还是太子的唐宪宗,在宦官和封疆大吏的支持下,逼迫唐顺宗禅位为太上皇,二王刘柳均被贬斥出京,逢恩不原,意思是遇赦不赦,为首的王叔文更是先被贬官再被赐死。

(陕西蒲城唐宪宗景陵)

【第一次被贬十年】

一贬就是十年,刘禹锡在朗州(现湖南常德),柳宗元在永州(现湖南永州),先是司马小官,后来变成刺史。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地处西南偏远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连个能说几句话的人都没有。

刘禹锡明显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在朗州靠写文章来陶冶性情。并且,刘禹锡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歌谣并不排斥,还为他们填词,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刘禹锡对被贬是有怨气的,在读《张九龄文集》时,就大大吐槽了一把。张九龄曾经建议流放贬官要选择不毛之地,刘禹锡想到自己就身处这样一个穷乡僻壤,自然认为张九龄这样的始作俑者不值得尊敬。

与刘禹锡相比,柳宗元更是不幸,被贬的地方同样是老少边穷地区。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

柳宗元还最擅长写文章,走到哪里写到哪里,览之者为之凄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不是没给他们机会】

元和十年(815年)是二人被贬生涯的一个转机,但刘禹锡的臭嘴毁了这次机会。

元和十年,二人被召回长安。当时的宰相是武元衡,就是之前被刘柳一脚踢开的,但既然同意二人回京,说明唐宪宗和武元衡都已经准备原谅二人了。如果适当钻营一下,向皇帝和宰相承认错误,留在长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可能大用,毕竟像刘、柳这样的知名才子还是有人望的。

可惜刘禹锡在长安写了一首诗,其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一句,涉嫌讥讽。

当年唐宪宗还没成为太子之前,王叔文一伙为了避免唐顺宗病重太子监国,试图阻止唐顺宗立太子,把唐宪宗得罪的死死的。这句诗,似乎在影射唐宪宗的削藩成就是在刘禹锡等人代表的唐顺宗死后才取得的,而唐顺宗禅位及死亡都大有蹊跷,对于好不容易准备原谅刘禹锡、柳宗元的唐宪宗来说,唐顺宗是不能提及的疮疤,就此打消了重新起用刘禹锡、柳宗元的想法。

(另说此句诗讽刺满朝新贵都是刘禹锡被贬官之后提拔起来的,应该是针对武元衡,同样是对唐顺宗永贞革新的回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当时裴度只是御史中丞,是武元衡的副手,用刘禹锡老母年过八十为由,试图劝谏唐宪宗减轻对刘禹锡的处罚。唐宪宗回答到,既然身为人子,就应当做事谨慎,避免因为做错事连累家人。裴度无言以对。

但唐宪宗还是欣赏裴度的,多少给了裴度一点儿面子,柳宗元也上书要和刘禹锡交换去更偏远的地方,于是唐宪宗让刘禹锡去了连州(现广东清远),柳宗元去了柳州。

有说是武元衡刻意阻止二人被重新任用,我个人认为这是给刘柳二人脸上贴金了。

当时唐王朝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战争刚刚开始,武元衡是李吉甫之后、裴度之前又一个坚决主战的宰相,唐宪宗和武元衡都没心思把精力放在这两个小官的任用上。

战争时期,首先要统一思想,刘柳二人被召回长安就是要重新起用,但如果有怨气,不断发布影响团结的言论,这样的人不如不用。

讨论二人去留,对于皇帝和宰相来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不会比前线增派三千兵马的事情更重要。

几个月后,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当街刺杀身亡,裴度也受伤,当时刘柳二人多少表现出一些幸灾乐祸的意思,也说明了二人心胸确实不够宽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第二次被贬】

这次被贬,柳宗元就没能重回长安。

四年后的元和十四年(819年),裴度说服了唐宪宗重新起用刘禹锡、柳宗元二人,但柳宗元当年病逝在柳州,时年四十七岁,留下了两个三四岁的儿子,没熬过生命中的低谷。

实际上这几年柳宗元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一心开宗立派,很多人不远千里到柳州向柳宗元学习,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刘禹锡也被改任到较近州郡为官,总算离开了那些穷乡僻壤,换了很多地方,去京师又十余年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

【重回长安的刘禹锡】

直到唐宪宗去世,唐穆宗、唐敬宗也死后,唐文宗的太和二年(828年),刘禹锡才得以重回长安,这离当年他在长安留下诗句已经过了十三年。

五十六岁的刘禹锡,仍然管不住自己嘴巴,又留下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的诗句,让当时的唐文宗不满。

裴度当时虽然老迈,但深得唐文宗信任,一直想提拔刘禹锡,准备让刘禹锡知制诏,参与皇帝诏书的编写。但此诗一出,恼了唐文宗,只得安排闲职养老了。

当时人对刘禹锡的评价是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后来裴度退了二线,刘禹锡也觉得在长安呆着不舒服,先后在苏州、汝州、洛阳为官,安度了晚年,最后活了七十一岁,赠户部尚书,正部级,算是中唐才子中官位比较高且长寿的一个。

根据史书评价,刘柳二人是仅有的以文学耸动搢绅之伍者,比韩愈、白居易等人在文学才能方面的评价要高。但在政治方面,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仗着自己有才,心胸狭窄,因此不能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

两位最早发达的才子,似乎是走了捷径,但却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政治路线,又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把一生耽误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