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曝光了出没在一些团购与电商平台上的职业差评师的行为,也向外界揭开了恶意差评乱象的神秘面纱。或许不少网友都在一些商家的页面下见过莫名其妙的差评,即便是那些向来口碑不错的商家,有时候也难逃此劫。至于那些刚刚开张或者上线的商家,对这些职业差评师更是又恨又怕。
这些职业差评师的手段非常狡猾。首先,他们擅长多点出击——不止针对个别线上商家,而是四处差评。这样做,可以达到他们的预期效果:一方面能给商家抹黑,借机敲诈勒索,另一方面让差评显得很自然,甚至商家在短期内都看不出来这是恶意差评。这些差评的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商家为了恶意搞垮竞争对手,还会雇佣职业差评团队,甚至6元就能买一条差评。
再者,他们会在给差评之后联系商家,要求对方给封口费,但每次敲诈的金额都不多,多为一二千元。而且,他们很喜欢恶意差评那些刚上线不久的商家。面对这种情形,很多商家为了长期的口碑,只好选择花钱消灾,但这会让职业差评师更加大胆地试探法律的底线,造成更大的破坏。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虽然有商家会向警方报案,但不少基层公安机关会以涉案金额太少为由不予立案。因此,对于这种低成本的违法行为,维权者往往只能不了了之,忍气吞声。同时,网络平台对这些职业差评师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惩处机制,也使得上述现象频频出现。
面对此事,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恶意差评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构成犯罪。虽然不少职业差评师妄图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们要看到,之前并不是没有其被判刑事犯罪的案例。前不久,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判了一起职业差评师的案件,涉案人多次在一些电商平台恶意差评,并向商家敲诈勒索钱财,最后被判刑并被判处罚金。而按照《刑法》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或多次敲诈勒索(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由此可见,那些职业差评师以及雇佣他们的商家的钻空子心理,在法律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如果受害人坚持起诉,严格依照法律判决,不少职业差评师恐怕将面临牢狱之灾。因此,面对高额敲诈或多次敲诈,商家完全可以依法起诉职业差评师,这样才能惩戒那些恶行,让职业差评师无所遁形。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加强监管与惩戒力度,严厉打击职业差评师的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举措。不论是团购网站还是电商App,这些平台必须成为商家与客户权益的保障者,必须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空间,尤其是不能纵容恶意差评师来污损商家名誉。对此,平台不妨设立识别恶意差评与黑名单制度。一方面,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那些惯于差评的用户;另一方面,平台可以将那些有恶意差评记录的用户全面封禁。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对于那些曾雇佣职业差评师来攻击竞争对手的商家,只要证据确凿,平台有理由对其发出警告,甚至强制下线。
当然,从最根本上讲,社会各界需要正视职业差评这个现象,对其决不能有纵容心理,千万不能觉得这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动作。只有首先从观念上完全意识到职业差评对合理竞争环境构成的严重危害,才能有所重视,继而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那些职业差评师也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过错,不要等到锒铛入狱了才为当初的错误行为感到悔恨。
转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