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甘罗十二拜相是何典故何为拜相(甘罗拜相的下一句是什么)

橘子网 362

甘罗画像

颍上自古出名士英才,管仲、甘罗便是其中翘楚的符号性人物。民谚甘罗十二作宰相,周瑜七岁调兵令,说的是少年出英雄,不过励志谚语而已。其实,甘罗十二拜相是讹传,是民间的封赐,不过一个美丽的传说。

司马迁《史记》中《樗里子茂列传》附传中,只在甘罗祖父甘茂传后面附带提到甘罗的事功,并未言及甘罗拜相一事。甘罗倘若曾拜相,如此居功至伟之事,司马迁岂能不置一词,掉头略过。

张岱《夜航船·辩疑》说:甘罗十二为丞相古今大误。《史记》云:甘罗事吕不韦。秦欲张唐使燕,唐不肯行。罗说而行之,乃使罗于赵。赵王郊迎,割五城以事秦。罗还报秦,封为上卿,不曾为丞相。

这应是史实。上卿非丞相,秦时设三公九卿,上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已官爵赫赫。严谨如司马迁者,若甘罗拜相,绝然不会不著一词。甘罗被拜相,显然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的美丽泡影。他们觉得一个十二岁的天才少年成就了吕不韦难成之事,理该拜相。

影视剧中的甘罗

况且,吕不韦有言在先,说如若甘罗能够说服张唐使燕,愿意将自己相位给他。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吕不韦的丞相理应是甘罗的了。老百姓是讲理的,不会无理取闹。你吕不韦言而无信,我们自然要褫了你的相位,拜相甘罗了。于是,众多影视剧也顺应百姓心思,拍了电影《甘罗拜相》、电视连续剧《宰相小甘罗》等,影视剧受众主体是老百姓,老百姓怎么想,他们就怎么拍,迎合百姓即是迎合最大的市场。我颍上朋友也曾写戏剧《甘罗拜相》,并获得了曹禺戏剧奖,显然戏剧大奖一项,只是被颍上人忽略了,太不应该。

当今但凡有涉历史名人籍贯之地的你争我夺,多闹到撕破脸皮的地步。连秦桧、潘金莲的出生地人都如蝇逐屎,争得脸红脖子粗,何况甘罗。

甘罗乃颍上刘集乡甘罗村人,显然这甘罗村是后来的村名,当初不会叫这村名,不然其祖父甘茂将何以处?事实上,在秦一代,甘茂为左丞相,相当副相,显然比孙子甘罗名头大。

司马迁《史记》说: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司马迁所说下蔡,非当今颍上。据《嘉靖鄢陵县志·甘上卿墓》卷七载:罗,下蔡人,秦左丞相茂孙,年十二能请张唐相燕,复请车五乘为唐报赵,说赵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上卿。

甘罗墓地

甘罗墓,在河南鄢陵,且清嘉靖鄢陵县志有记。甘罗系夭折,非英年早逝,也就是说甘罗被拜为上卿后,即为吕不韦门生,为吕不韦所用。有说秦王见甘罗翩翩少年,楚楚可爱,便留其在宫中陪嫔妃们下棋。甘罗之死,也颇有戏剧色彩,有说是秦王所害,有说为吕不韦不容,被其剪灭,又说被鬼神所褫掠无疾升天。这说法见于《东周列国志》,有诗云: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请看春花与秋菊,时来自发不愆期。燕国太子丹在秦,闻秦之背燕而与赵,如坐针毡,欲逃归,又恐不得出关,乃求与甘罗为友,欲资其谋,为归燕计。忽一夕,甘罗梦紫衣吏持天符来,言:奉上帝命,召归天上。遂无疾而卒。高才不寿,惜哉!传说种种,不一而足。

甘罗古柏

甘罗籍贯之谜,他到底是颍上人,还是下蔡人?颍上人有责任弄个清白。我百度了一下,说甘罗战国末期下蔡(今颍上甘罗乡)人,地理上张冠李戴,仍很混乱。如是一说,显然鄢陵的记载更合理一些,下蔡之名由蔡河而来,鄢陵古代蔡河漕运很著名,可颍上位处颍淮之滨,周边似无蔡河。明代嘉靖年间的都御史刘刃所作《甘祠古枣》一首诗中说:犹未可轻年少,野史讹传早相秦。可见古人对甘罗神童也认为是个谜。然而,诗中甘祠,即甘罗庙祠,也在鄢陵。

白云苍狗,物事漫漶,然而岁月如凿,总有刻痕一二,故而尚需颍上学人找些文字实证,以挽留住少年天才甘罗,否则,不是一句甘罗,颍上甘罗乡人可确凿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