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非式抒情是什么意思(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

橘子网 251

1.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

2.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例: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是不是在言志往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

总结: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例: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

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

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例:

宿灵鹫禅寺

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它弦外有音,别有深意,意在讽刺某些为官者。据此,请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全诗的寓意。

答:本诗表面上写的是夜宿灵鹫禅寺,被潺潺的水声扰得终夜难眠。他本以为是天雨,第二天一早看到天空晴朗,才悟出这终夜不息的水声原来是山泉奔注流淌所致。这次偶然的经历触发起诗人的联想:山泉在山时的作声和汇入前溪后的无语,跟某些习见的为官者非常相似:这些人失意时满怀匡时济世之态,宏论滔滔;一旦得志做官,便全然忘却昔时的抱负,心安理得地做起太平官来。因此,全诗表面上写的是山泉,其实是用山泉象征那些跟山泉相似的某些士人,讽刺含蓄蕴藉,不露声色。

本题答案为: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用山泉暗指当时的一些士人,未做官时慷慨激昂地评说国事,褒贬人物;一旦得了一官半职,便也学得乖巧起来,缄口不语,与他们先前所鄙视的官僚一样庸碌无为。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之情。

例: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本诗写的都是孤雁,但我们知道,古人写物,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就像上文写的山泉一样。作者描写的孤雁形象,孤单、失群、漂泊和想念同类;但它又明显不同于无意绪的野鸦,虽然失群但仍奋力追赶,毫不放弃。联系杜甫身世,可见写孤雁其实就是写他自己。

所以本题答案为: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雁来象征自己,表达了对自己颠沛流离的伤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虽处于困境之中仍勉力追求的思想感情。

与象征不同,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胸怀心志,它明显区别于象征所表现的概念、形象、精神或品德节操,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抱负、理想或追求。

例: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请说说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全诗前两句写景,表现了四月初夏、雨过天晴时景物的明丽。后两句写的是柳絮和葵花,我们会隐隐感到意有所指。联系题干上的提示,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显然,作者是借这两种物象来表明心志的。所以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不会做随风飞扬的柳絮,(不会随便附和王安石),要像一株向日的葵花那样始终忠贞不二,保持人格。

例: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题目叫咏鹰,上阕咏物而抒怀,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下阕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的牢骚不平;接着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最后一句抒发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壮烈情怀。所以全诗表面上是咏鹰,实则主要是抒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想为国家铲除奸佞小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其次,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象征对象征义的表达一般含蓄隐晦,甚至不着一字,任读者咀嚼品味,寻找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对陆鸿渐这个人的思想、个性未提一字,但从近种篱边菊却能想到他和陶渊明一样,应该是个具有秋菊一样高尚节操的隐士。这里,篱边菊即象征暗示了陆鸿渐高尚的节操。再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该诗表面上写的是菊花在秋风萧杀、百花凋零之时仍然精神百倍,遍地开放,长安城里到处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的壮丽场景来象征起义最终胜利,含蓄地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必胜信心。

和象征的含蓄隐晦相比,托物言志则会把志表现得显豁一些。它常常有提示语或双关语,使人产生联想,既而对其所要表述的志向恍然大悟。如《爱莲说》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反问、一感叹,分明表达了作者对时下众人爱慕富贵的鄙视和追求高尚脱俗的莲花精神的心愿。又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全诗前两句写墨梅,后两句表面上虽也写墨梅,但只留清气满乾坤显然语义双关,带有述志的成分,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信念。

再次,象征和比喻比较接近。象征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换成比喻的形式来表达,如山泉就像做官前和做官后表现截然不同的士人一样孤雁就像漂泊无依但仍努力追寻理想的诗人一样,这些说法都是成立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