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征途是民国(回到民国当流氓)

橘子网 386

山西省太原市侯家巷9号,一座灰白色中西合璧的建筑充满古韵,清亮悦耳的读书声不断传出。

这里如今是一所中学的教学楼。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曾书声琅琅。为了民族解放、中华振兴,学子们发愤图强。

这里也是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的旧址。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并肩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

办学肇始,首开风气之先;烽火岁月,依然弦歌不辍;院系调整,贡献全国高教;改革开放,重振百年雄风;双一流建设,书写新的荣光……光阴流转,春华秋实,走过120年的山西大学,秉承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中西合璧,开风气之先

1902年,时代风云变幻中一个普通又特殊的年份。

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图强成为共识。这一年,各省纷纷成立各级学堂,新式教育大规模发展。山西大学堂是最引人瞩目的之一。与旧书院改建的学堂不同,山西大学堂从创办伊始走的就是一条融通中外的办学道路。

山西大学现在的校门。

方今士习浮嚣,危言日出,全赖昌明正学,救弊扶颠。1902年5月8日,山西巡抚岑春煊遵旨撤销旧书院,成立新式学堂——山西大学堂。

当时,中国人一面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抵抗侵略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了强国富民而向西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山西大学原副校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说,山西大学堂最初分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就是一个显例。

山西大学堂成立后,成为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办理颇有成效的大学之一,逐渐呈现出名宿云集、学术昌盛的景象。

1912年,山西大学堂更名为山西大学校。1920年9月,一名叫孙健初的学生进入了山西大学校工科采矿预科班。毕业后,孙健初骑着毛驴到五台山、雁门关、交城等地进行长时间地质调查,并从那时起,开始了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探领域的跋涉,最终成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创始人。

1931年,山西大学校更名为山西大学。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东京审判的梅汝璈也曾担任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学教授。

如今,山西大学校园内复刻修建的山西大学堂校门。

身在沟壑,心系天下

豪饮一路风雨,托起明日朝阳……站在克难坡的土窑洞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武雨彤才真正明白了这首校歌的含义。

去年,她所在的山西大学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来到这个抗战时期山西大学旧址。

那天下着小雨,天很冷,我们是踩着泥土、避开荆棘爬上去的。让我感受到先辈们筚路蓝缕建学的艰辛。武雨彤说。

战火岁月中,山西大学师生无奈多次搬迁校舍,确保薪火不熄。

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在山西吉县克难坡,教室、宿舍、教研室散布于黄土窑洞,条件艰苦,但文化氤氲其间。

据当时的经济系学生柴作梓回忆:条件确实太差,困难确实太多,但这样的老师严教,这样的学生善学。他还说,虎啸沟里,也有见多识广的精英,多才多气的才女,他们的课外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相当活跃。

这是一个锤炼风骨、精神的时期。行龙说,在此种环境中孕育的吃苦耐劳、精研苦学的精神成为山西大学日后发展的推动力。

《复兴日报》曾这样描述山西大学学子回到太原复课后的情形:已上课四礼拜了,教室里只有几条桌凳,自修室连桌凳都没有,但是同学都兴奋得不得了,喊着说,比虎啸沟强多了,好好地学习吧,电灯总比油灯亮!课余及自习时间,都齐挤在图书馆里,假如一步之迟,只有向隅之叹,于是转回房里,爬在桌铺,就演算、阅读、抄录、勤奋不暇。

那段烽火岁月中,尽管身在沟壑,学子们却始终心系天下。

1944年1月,山西大学学会创办《虎啸》月刊,封面上绘一只老虎与飞机,象征着虎啸沟里的山西大学师生向往祖国现代化明天的美好愿望。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杨彩丹说,这本刊物里面有很多爱国、进步的思想内容。

虎啸沟距延安很近,能看到延安出版的进步刊物书籍,文学院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学生吕文载当时曾写小诗:依山傍水绕前川,一路争辩进神坛;座谈高歌诗朗诵,月下小声话延安。

事实上,爱国、自强本就是学校建立的精神之源,也是学子们内心深处的最牢固的坚守和最强劲的动力源泉。著名的争矿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在清朝政府的授意下,几乎把山西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卖给了外国,引起全省人民的强烈反对。1905年,以山西大学堂为首的数千学生,结队前往太原海子边举行示威,抗议政府和英国福公司的相互勾结。游行大队到达商务局门前时,全体学生怒不可遏,一拥而进,冲散了他们正在举行的宴席。英商代表被吓得丧魂失魄,不知所措,只得钻到桌子下躲避。

在强大压力下,山西巡抚答应向清政府上奏力争。在山西全省学生的坚决斗争下,1908年于北京签订了赎回开矿、制铁、转运合同。争矿运动获得最后胜利。自强报国更成为这所百年老校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登崇俊良,播撒星火

从山西大学正门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初民广场。走在校园内,也总能看到或听到许多以初民命名的景与物。这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学首任校长、著名社会科学家邓初民。

邓初民先生于1949年9月到1953年12月担任山西大学校长。他拖着生病的身体为山西大学申请经费、聘请知名学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山西大学从初建就一直提倡的登崇俊良这一传统。

登崇俊良出自韩愈名文《进学解》,意为要推举尊重培养有才识的人才。据考证,1904年,山西大学堂新校舍主要建筑竣工落成。大门与照壁之间,特建左右对称的两座牌坊,左书尊广道艺,右书登崇俊良。而登崇俊良也一直成为山西大学的办学传统。

从大学堂时期,学校先后有教职员70多位,其中外籍教员17位。西斋教员大多来自欧、美、日、澳等国名校。中斋教员多为翰林学士、进士及京师大学堂学生等饱学名宿;到民国时期,杜威、蔡元培、胡适、陶行知,梁漱溟、江亢虎、张伯苓、李天禄、史沫特莱、丁玲等人士纷纷来校讲学。

邓初民校长为延揽人才,更是尽心竭力。当时有位湖北籍教授,因生活待遇问题,虽接聘书,仍犹豫不决,邓校长亲自去做工作,并以历史上楚材晋用的故事去说服鼓励,该教授深为感动,欣然拿上聘书到学校报到。

在邓初民的努力下,国内百余名知名学者应聘到山西大学执教,如赵宗复、朱敬梓、梁园东等人,学校的学术空气愈加浓厚,为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邓初民任职期间,全国院系调整也开始了。

1949年6月至1951年8月,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山西省立川至医专及其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二部、铭贤学院机械系、纺织系、工商管理系先后并入山西大学。

1952年7月至1953年12月,山西大学冶金系、纺织工程系、采矿工程系、财经学院先后并入北京钢铁学院、西北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山西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工学院分别独立建院。

1961年6月至1962年8月,山西师范学院、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先后并入山西大学。

至此,山西大学以新的姿态出现在黄土高原。

行龙认为,这一时期的山西大学也为新中国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山西大学档案馆里,收藏着一本名叫《光学》的书,这是由山西大学堂设在上海的译书院于1906年所出教科书。翻开内页,竟然是文言文夹杂着英文写成。

这说明,早在120年前,山西大学堂就开始教授物理,而如今,山西大学量子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等多个领域进入学科前沿,成为国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天才说。

深处黄土沟壑中的山西大学,如何能够在量子光学等尖端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彭堃墀教授(左一)和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张靖教授(左二)在实验室工作。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美丽的巴山蜀水来到山西大学工作的彭堃墀、谢常德夫妇受到极大鼓舞,并在自费公派留学期间,选择了当时国际热点前沿研究领域——量子光学。

当时这个研究难度很大,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张天才介绍,但彭老师有这样的攀登精神,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1984年,彭堃墀夫妇放弃留在海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山西大学。说到这里,彭堃墀动情地说:我出去就是为了回来。量子技术是未来的技术,我要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学校、为国家做贡献。

在彭堃墀的带领下,山西大学建成了地方高校中第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堃墀也成为山西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他的学生们也成梯队式地成长。要做就做最难的,别人赶不上的。在彭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学生,张天才、张靖等人均选择了这一领域的无人区,甘坐十年冷板凳。

如今,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张靖正带领团队进行量子光学领域中的超冷原子物理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设计精确度更高的原子钟,应用于定位导航、精密测量等。

已是86岁高龄的彭堃墀依然每天早上8点半前来到光电研究所,他正加快把这些年的研究、教学成果进行整理,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成果转化上。

科学如何能够解释现实世界?科学理论与实在之间是什么关系?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向的老师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山西大学拥有浓厚的哲学学术氛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全国名列前茅。

一所大学的发展,只有扎根大地,才能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今年9月,第一批文物全科专业的100多名本科生入校,4年内,他们学费全免,将学习考古、古建、博物馆学等文物全科知识,毕业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名基层文保工作者。

在山西文物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山西大学承担起为山西在未来5年,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的工作。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将为基层留下一支有力的文保队伍。山西大学考古学院负责人陈小三说。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荣光

2022年2月14日,是山西大学的重要时刻,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山西大学哲学学科、物理学科赫然在列。

这是百年积淀、苦练内功、厚积薄发的成果。

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介绍,近年来,学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深化岗位设置和绩效改革,引育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管理效能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充分激发。大力推动开放办学,学习借鉴一流大学办学经验。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对口合作高校的战略合作卓有成效。

不久前,山西大学的晋剧选修课在网上火了。与晋剧演员近距离接触、学习,在课堂中切身体验晋剧的动作、服饰、唱腔,这种沉浸式的晋剧鉴赏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晋剧演员与学子的互动,也让学子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山西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培养学术素养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山西大学先后开设初民学院文学+史学+哲学文科试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科试验班。2021年8月,山西大学还成立了三立学院(三立书院),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国家化教育,精准育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富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山西大学以哲学、物理学学科为引领,汉语言文学等4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奠定了更好的学科建设发展基础。2021年,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能力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今天的山西大学,站在了历代先贤和全校师生期盼已久的发展高地,迎来了更加充满希望的春天。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说,学校将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导向,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坚定走好双一流建设之路,书写山西大学新的荣光。(记者王菲菲、李紫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