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有书君说
中国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可是,兄弟如果不是一条心,就如同断裂了手脚,难以血脉相连。
春秋时期,有一对亲兄弟,为争夺国君君权而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而这场悲剧的主导者,正是他们的母亲——姜氏。
姜氏究竟做了什么,让亲兄弟变成了仇人?
背后的真相,值得每一个多兄弟姐妹的家庭警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母爱有偏,嫌隙丛生
郑武公十四年的一天,整个郑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
郑武公的夫人姜氏即将临盆。
所有人都在期待这个孩子的降生。
这是郑国公的嫡长子,也就是郑国未来的国君郑庄公。
然而,就在这时,危机出现了。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所谓寤生而出,也就是脚先出,头后出。
这在当时属于难产,情况危急的话,连命也得搭进去。
为了生下这个孩子,姜氏受尽了折磨。
姜氏把这份生产之痛,全怪在了孩子头上,她给孩子取名为寤生。
每次喊寤生的名字,她就会想起那天的切肤之痛,厌恶便在心底生起。
姜氏拒绝参与寤生的成长,她很少管寤生,连一句关心的话也不说。
小时候的寤生感觉,自己很少见到母亲,即使见面了,他也很难像别的孩子一样,在母亲怀里撒娇。
寤生一直以为,自己的母亲姜氏就是这样一个冷漠寡情的女人。
但,三年后,弟弟共叔段的出生,彻底改变他的想法。
因为生下小儿子共叔段的过程很顺利,姜氏对小儿子共叔段格外偏爱。
共叔段有什么要求,姜氏都会满足;
他要什么东西,姜氏都会给予;
即使他犯了错,姜氏从来也不追究。
寤生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学业,也难以博得母亲姜氏的欢心。
可,年龄更小的弟弟很容易就能让母亲展露笑脸。
诚然,共叔段是在母爱滋养下长大的孩子。
可随着他渐渐年长,他也察觉到了母亲姜氏对哥哥的疏远。
最要命的是,共叔段没有调和母亲和哥哥的关系,反而跟着母亲,开始讨厌起哥哥来。
在共叔段心里,自己虽然比不上哥哥的勤奋才能,但他拥有了最大的底牌,就是母亲的偏爱。
带着这样的优越感,他再也不把兄长放在眼里,兄弟伦理全部抛于脑后。
共叔段越恃宠而骄,寤生越发感到母亲姜氏对自己的冰冷与厌恶。
在母亲姜氏面前,在与弟弟共叔段的争宠中,他终究一败涂地。
母爱有偏,必有灾殃。
寤生与共叔段,本是同根生的亲兄弟,却因为母亲不平等的爱,成了最大的敌人。
两子之争,必有一伤
姜氏偏爱小儿共叔段到什么程度呢?
她想把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捧到小儿面前,把各方面的资源都留给小儿。
《左传》中记载,姜氏多次向郑武公请求,想要废掉寤生的太子之位,而立共叔段为太子,而郑武公没有同意。
古人立嗣,遵循的是祖宗之法,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可姜氏哪里管什么宗法,她不看才能,一心认为,自己偏爱的小儿子就该得到最好的,而差点害死她的大儿子根本不配拥有这一切。
姜氏与寤生之间,仅有的一点点母子联系,终是在日复一日的猜忌与怨恨中断裂了。
郑武公二十七年,太子寤生继承郑国君位,史称郑庄公。
成为皇太后的姜氏一点也不开心,甚至不为大儿子感到骄傲。
郑庄公元年,母亲姜氏专门出面,给小儿子共叔段讨要制地当封赏。
郑庄公心中明白,母亲姜氏从小到大都是偏向弟弟。
但制地是兵家重地,不能随意封赏。
所以,他想了一个对策。
郑庄公说: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姜氏一听,更是狮子大开口:
那就把京邑给你弟弟吧。
京邑是一块什么样的封地呢?
它的城墙远超三百方丈长,可谓一块风水宝地。
大夫祭仲提醒郑庄公: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考虑再三后,郑庄公还是答应了母亲姜氏的要求。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思就是,做了这么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暴毙,咱们就姑且等着瞧吧。
果然,情况发展和郑庄公预料的一样。
在母亲姜氏的溺爱下,在自己的假意放纵下,弟弟的野心像野草越长越疯狂。
共叔段把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归为自己,还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
(共叔段)
在两兄弟准备相残的过程中,姜氏没有加以劝阻,反而为战火添了一把柴。
姜氏人在郑国皇宫,心却在京邑。
在共叔段修缮甲兵,备好马匹战车,准备偷袭郑国的时候,她准备和共叔段里应外合。
尽管郑庄公早就知道,母亲讨厌他,可没想到,母亲连他的生死也不顾。
终于,积聚的恨意在此刻爆发,他不再顾及兄弟情意。
可以出击了!
一声令下,他命令吕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中有这样的评价:
郑伯,讥失教也。
诚然,郑庄公作为兄长,没有履行教育弟弟的责任。
共叔段作为弟弟,不尊敬兄长,扰乱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
正是因为母亲的偏心,导致兄弟之间关系的破裂。
自始至终,姜氏也不愿把爱均分给兄弟俩。
以至于在成长中,一个缺席太多,一个过度偏爱。
这不平等的爱,终究害惨了两个孩子。
每一句对共叔段的夸赞,每一句对郑庄公的冷语,让兄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弟弟共叔段逃走后,郑庄公想起母亲所做的一切,他将母亲姜氏安置在城颖,并发誓: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庄公定是被母亲伤透了心,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事实上,郑庄公也仍在渴望着母亲的关爱。
有一天,郑庄公在朝堂上把肉赐给大臣们。
有一个叫做颍考叔的大臣,一直没有动筷子。
郑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
小人有个老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我想把这肉带回去给她尝尝。
颍考叔有孝心如此,一时间勾起了郑庄公的伤心事。
是啊,他也想把好的东西送给母亲尽孝心,可是,自己早已立下誓言,不再相见。
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了个主意:
您有什么担心的!
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终于,在地道中,郑庄公见到了母亲姜氏。
郑庄公赋了一首诗: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母亲姜氏出而赋曰: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遗憾仍在,伤痛难平。
郑庄公只愿母亲姜氏能忘却从前的嫌隙,多关心一下自己,给予那份本该属于自己的爱。
这样,自己也能尽到一份孝心。
《礼记》有云:
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就是,一个家庭的兴旺,离不开父子之间感情笃深,兄弟之间同心同德,夫妻之间恩爱和美。
纵观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的一生,我们明白家庭教育中的真相:
偏心的父母,养不出和睦的子女。
但凡家有大儿小儿,或者大姐小妹,父母把好心中的这杆秤,给予同样的关怀,少一些偏袒与溺爱。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和睦的家风,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来源:新华号 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