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因国防压力骤增,毛主席提出以备战为主导思想的三线建设,在备荒备战为人的口号下,轰轰烈烈的的大后方建设在西南各地铺开。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其境内的项目多得数不胜数。广元位于川陕甘三省的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天然洞众多,以当时靠山、分散、隐蔽为指导方针的硬性要求来看,任何一处小山沟都能成为三线建设的目的地。
上世纪的60年代末期,曾有一伙操着北方口音的人在当地村民的向导下,在广元县大石公社小稻大队(利州区大石镇)瞎转悠。这群人大部分都背着行囊,拄着拐杖,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胸口还挂着望远镜。村民们都不知道这伙人是干什么的,都误认为是来此地旅游的玩客。向导吃到这伙人送的压缩干粮都幸福好几天,村民们抽到这伙人分发给的香烟都开心得不得了。
殊不知大半年后这里又来一工程队,开山辟路的大搞建设,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水、电、路实现三通。第一批工作队同时入住,按先生产后生活的工作指示,将厂房建设好,然后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等前期工作完成,然后才将简易帐篷改成宿舍楼。时间紧任务重,整个工程都是在边生产边建设的状态下进行的。
几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个工程是代号为608的电缆厂,对内声称608厂,对外声称国营江陵电缆厂,简称江陵厂。出于保密需要,还有一个独立的对外联络信箱广元县213号,这信箱说起来还闹一场乌龙。按当时的信箱排序,608厂排在123,工作人员的疏忽,将123写成213,最后就将错就错的用213信箱,或许这就是错误中的美好吧。
按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指示,广元将将建设以生产电子产品的工业基地,整个基地由十几个下属单位组成,608厂就是电子工业基地的一个下属单位,而这个基地就是现在广元倾心打造的川北电子城。608厂的技术来源于天津609厂,当时还调派过来一只28人组成的技术团队,这28人亦是最早进入小稻村的608厂职工。
为充实608厂的职工队伍,还从各大城市的大中专院校招来专业对口的高材生。同时也接纳退伍和转业军人,部分民工营的积极分子也提拔至608厂的职工队伍来。为促进民转非的进度,还在广元本地和周围的几个县份招进来部分知识青年。608厂起初是保密单位,有军工背景,对招工条件亦是非常的严格,审核都要追查到上5辈,而且自己还不能有污点,若是政审不过哪怕是高尖端人才都被拒之门外。
按计划608厂将入住3000位职工的中型工厂,除了生产区外还有生活区和功能区。生活区主要有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功能区还有大礼堂、电影院、体育场、医院、学校、商店、邮局、招待所等公共设施。以608厂的生活建筑面积,可以容纳近10000人,后因诸多原因,职工编制并没有排满,实际人数与计划人数有些差距,但这并不影响山区里繁华的小型社会。
三线厂的福利比地方好,特别是在物资供给方面,几乎是首先供应三线厂,地方没有的商品三线厂内就能有。好比如小食品之类的糖果饼干,厂内的商店库存量充足,商品种类更是丰富多彩。话又说回来,即便地方的商店有这些小食品,村民们也消费不起。小食品都是小孩子消费的,村民的孩子哪能跟有固定收入的职工子弟相比。小时候意外吃到一粒糖,好几天都不想刷牙,担心残留在牙缝里的糖给刷走了。
1979年7月份来一场大雨,将1号桥梁冲毁,桥梁沉入河道,将河道堵塞,河道两边的厂房被淹没,给608厂带来巨大的损失。当年为方便附近村民挑粪,围墙边修建很多的旱厕,洪水冲进旱厕,将粪便全部飘到厂区,整个厂区内飘散着粪便的气味,此时只能用臭气冲天来形容。为减少损失,在厂领导的带领下,几千职工跟自己的粪便大战两个日夜,直到暴雨停下,水位下降,这场人粪大战最终以职工的胜利而告终。
80年代改革春风铺满地,各行各业迎春风,众多三线厂也从计划经济脱离出来迎接新的市场环境,608厂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成长,企业利润亦是蒸蒸日上。90年代国家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而此时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但608厂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营运成本居高不下。为了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1996年608厂整体出山,小稻村就此回归到原有的宁静。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