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共同研读2022年第9期《博览群书》杂志,在人文学院大楼以及淡水河畔、思源湖边,青春洋溢的同学们为书香校园增添了一道道谈历史、说人文、论未来的人文风景。大家说,《博览群书》杂志秉持砥砺思想、宁静心灵的价值追求,有着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的鲜明风格,是交大同学学术与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交大学子读《博览群书》(供图:梁岐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读书类思想文化月刊,设有文化思考、域外书谭、学术评论、文化地理、钩沉趣考、随笔札记、学者来信等多个特色栏目,是国际学界观察中国学术与文化动向的重要窗口,是优秀图书和经典名作的评介展示平台,有助于同学们于博览中参悟历史,于群书里洞察世界。在品读过程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博览群书》的引领下,大家在名家新秀的思想火花中徜徉,也于丰富多元的学术路径与思考方式中拓宽了学术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在共读活动中,陈舒凡同学表示,本期黄河与华夏文明的文化历史专题正在她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中。她说,马世年、刘阳杰等老师的文章,不仅展示了从一垛垛历史文献中爬梳中华文明源头的学术探索,更传递出当今学界越来越重视将实地走访、考古挖掘与活态文化相结合的学术导向。灿烂的文化历史没有停留在古旧的史书上,而是在充满创意的学术研究中活了起来。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一直秉持叶舒宪先生提出的四重证据法,在对黄河源头、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上也可以运用以物证、活态文化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让蒙尘的历史变得栩栩如生。陈舒凡同学说,这次专题阅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她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学术发展中能够以此为镜鉴,为黄河探源、中华民族探源做出贡献。
关海潮同学读《鲁迅在仙台医专的细菌学老师》(摄影者:石嘉)
在讨论中,关海潮同学告诉大家,她被其中的《鲁迅在仙台医专的细菌学老师》一文深深吸引。她说,鲁迅博物馆著名专家钱振文老师从大家熟悉的《藤野先生》讲起,对文中历史事件精细还原,订正了一个在鲁迅研究史上备受瞩目也颇有争议的话题,即幻灯片事件。此外,文章中还挖掘了幻灯片教学在当年作为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背景信息,呈现出幻灯片事件除鲁迅弃医从文之外的又一重意义。她谈到,文章在细密的史料爬梳中,既加深读者对鲁迅在仙台生活的了解,又给大家呈现了鲁迅的拿来实践,内涵十分丰富。于她而言,阅读鲁迅既构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又成为了一次宝贵的反思历史、砥砺认知的精神历程。
黄子琪同学对《<人生的容量>,死生由命和马克思那句话》一文反复品读(供图:黄子琪)
黄子琪同学在阅读《<人生的容量>,死生由命和马克思那句话》时深受触动。她谈到,之前曾有幸听过作者赵勇老师的讲课,赵勇老师幽默风趣、豁达通透的风格,让她一直念念不忘。此次在《博览群书》上读到赵勇老师的文章,让她又一次得以深度领略赵勇老师于字里行间内蕴着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智慧。黄子琪同学说,作者以平静而谦卑的态度回顾自己的私人生活,从构成私人生活的事件中寻觅命运的神奇或不可思议,从个人的命运折射时代的历史,以个人的经历唤起读者的共鸣。此般境界,为青年人擎起了一盏人生明灯,让青年人在更宏阔的历史时空中关照当下,锤炼思维,扩展视野。
凌周飞同学读《魏晋南北朝那几位藏书家》和《纸质书有无法取代之处》(摄影者:沈磊)
凌周飞同学向共读的同学们分享道,她对本期杂志中《魏晋南北朝那几位藏书家》和《纸质书有无法取代之处》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阅读,两篇文章都是在讲书,虽然依托不同的时代背景,却呈现出优秀学人间相通的价值导向。在历史传统中,中华典籍凭借古代四大藏书系统而得以传承,王朝动荡时期的私家藏书系统更是为历史文化的接续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当下,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书拥有了更为多元化的表现形态。凌周飞同学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也谈及,虽然电子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纸质书有着流传千年的深厚根基,有着无可匹敌的天然优势。身为学界青年,我们虽然已经习惯了利用电脑检索资料的高效方式,但也要着眼长远,经常过一过手捧书籍、安心阅读的日子。
同学们共读的《博览群书》杂志的封面(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编辑部供图)
博览群书贯九经,凤凰池上显峥嵘。在此次《博览群书》的共读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表示,阅读的过程既是向外求索,是探索世界、深耕经典的思想激荡之旅;又是向内回转,是省悟自身、宁静致远的精神追觅之路。一代代交大学子正是在内与外的精神共振中,时时展示着思源致远、求真笃行的情怀与担当。
《博览群书》杂志是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题写刊名和撰写发刊词的著名期刊,创办37年来,滋养和鼓舞了几代青年学子,也是上海交大同学亲近经典与名著的热门文化窗口。此次《博览群书》杂志研读活动,由恒源祥集团、山东满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英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公益企业热心支持,为上海交通大学厚植了美好的人文氛围,帮助交大学子更好地拓视野,强素养,习经典,树情怀。大家相信,在交大学子未来发展与成功的道路上,播撒于他们心中的人文和公益的种子,将变成瑰丽的风景,美化人生,造福社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宁,上海交大学生石嘉、姚晨旖撰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协助供图)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