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占微信多少股份(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有多少资产)

橘子网 390

|明煜

编辑|明煜论点

他开会迟到,上班睡觉都没关系。只要他不跳槽,其他的都好说。

这是腾讯老总马化腾张小龙的评价,一向勤俭置业的马化腾给自己规定的年薪是3000万,却给张小龙开出了3亿的天价年薪,可见此人对腾讯的重要性。

不过话说回来,他为腾讯做的贡献也对得起这份待遇。

他独自创作的FoxMail(QQ邮箱的前身)让腾讯在当年能够与微软抗衡,在通讯领域牢牢站稳了脚跟。

他带头研发的微信,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生活最离不开的软件之一,每天有超10亿用户使用微信,注册用户更是高达12.5亿。

他突发奇想增加的红包功能,更是让微信在便捷支付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硬生生从当时行业巨头支付宝手中分走了半壁江山,连马云都不得不感叹:我们被偷袭了珍珠港。

如此牛的一位IT奇才当年却被雷军拒绝,连15万都不肯给他投资,后来这也成了雷军最懊悔的事情之一。

张小龙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与雷军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爱恨情仇?他还有哪些更加辉煌的战绩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IT鬼才的成长史

上世纪60年代末,张小龙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学习,一个人静静地思考问题,偶尔也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弟弟张小虎经常和同伴们在院子里打油板、捉迷藏、放炮仗,他从来不参与,经常是把自己锁在书房里看书,如今回忆起来,当年那些同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文静得像个妹子,与我们嗨不来。

勤奋好学再加上他天资聪慧,张小龙在学业方面称得上是一帆风顺,初高中都是读的当地最好的中学,在班里也一直是名列前茅。

1987年,18岁的张小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响当当的双一流大学高材生。

他学的是当时在国内才刚有雏形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主攻计算机编程语言,用了七年的时光,他顺利地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双重学位。

毕业后的张小龙意气风发,本想投身社会大干一场,但由于当时国内的计算机行业还不兴盛,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招聘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逊色一点的公司他又瞧不上,一气之下他决定自己开发一款电脑应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就这样他开始了一年多的闭门造车的生活。

IT鬼才的第一款产品

思考良久,他决定开发一款电子邮箱应用,因为在当时微软可以算得上是这个行业中的寡头,一家独大,但微软的邮箱有些地方又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张小龙从中看到了商机。

说干就干,张小龙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码农生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没有太多成型的框架和封装好的端口可用,整个应用的设计构思和编写全靠他自己

通过张小龙一年没日没夜地苦心研发,经过无数次的测试、调整和修复,终于在1997年1月,一款名叫FoxMail1.0beta的应用成功问世。

张小龙将自己的作品在Winsite上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凭借着该软件操作简单、运行稳定,而且是完全免费的特点,一经推出就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

是金子总会发光,15万变成1200万

自己做的软件被大家认可,张小龙自然是很开心,但人不能只靠精神食粮活着,总是要吃饭的嘛,只有将自己的作品变现,才能实现它自身的价值

问题来了,自己这款产品该卖给谁呢?要知道我们现在熟知的IT行业大佬,当时大多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1997年的马云还是西湖岸边发传单的少年,马化腾也在为自己的创业基金四处奔波。

思来想去,只有当时在金山当总经理的雷军是最合适的人选,赵小龙便满怀期望地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推销。

说起来雷军作为著名的企业家,战略眼光还是很不错的他一眼就相中了该软件的发展前景,但因为临时有事要处理,再加上他对技术层次的东西也不甚了解,便派了一个公司内的研发人员前去和张小龙谈判,这个选择让雷军至今都感到后悔

金山的研发人员与张小龙见面后,粗略地看了一下产品便开始态度傲慢起来,将同行是冤家的俗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人当时可能心里想: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用了一年写出来的东西就敢要15万,自己在业内干得有些年头了,还没他挣得多,这要是传出去得多丢人?

抱着这种态度,此人态度极其傲慢,将张小龙的作品批得一无是处,并声称:自己用两个月就能做一个更好的出来,就这玩意也值15万

从小在夸赞中长大的张小龙哪受得了这种屈辱,收回自己的创作成果起身就走,他自己知道该软件的价值,别人不识货他也懒得卖。

金山的研发人员眼见买卖谈崩了,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回到公司后跟雷军一通抱怨,将张小龙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雷军也没多想,认为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不值得投资。就这样,雷军因为所托非人,错过了一个令其懊恼一生的人才。

被人嘲讽的张小龙并没有被打击的垂头丧气,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再次埋头钻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出许多实用的功能,让自己的产品更加成熟有卖点

两年后,一家名叫博大的公司以1200万的高价买下了FoxMail,并聘任张小龙为公司的技术总管,此刻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终于到了

与马化腾结缘,在腾讯开启新篇章

2005年,日益壮大的腾讯想要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邮箱软件,但马化腾不想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去自主研发,毕竟这也是腾讯的一贯作风:能花钱买的尽量不自己做。

经过对比,腾讯在市场上挑选出一款性价比较高的软件,就是博大公司的FoxMail,经过几轮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博大将软件全盘转手,毕竟腾讯给的太多了。

作为附赠品,张小龙也被一并卖给了腾讯,马化腾见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安排他做广州研发部主管,还是管理他自己研发的软件,不过此时的FoxMail已经变成了QQ邮箱

到了一个新公司,总要拿出点真东西才能站得住脚,于是张小龙突发奇想,给QQ邮箱增添了一个漂流瓶的功能,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玩法,许多用户也因此在众多邮箱软件中选择了QQ邮箱,腾讯的用户基数也水涨船高。

亲手干掉QQ,创造微信帝国

张小龙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自从他进入腾讯之后,智能手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移动通讯是一个发展极快的行业,他认为这其中必有商机。

在当时,老百姓所用的主流联系方式还是打电话发短信,流量也只是用来浏览网页,如果有一款方便简洁的软件,能够兼并短消息和语音通话应该会很有前景。

但由于当时腾讯最核心的产品QQ,在行业内的地位还是如日中天,自己一个外来户想要动公司亲信团队的利益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这个想法也就被无限期地搁置了。

直到2010年12月初,开创了小米品牌的雷军,在自家的小米手机上推出了一款米聊APP,凭借免费发短信的卖点,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小米手机也跟着热卖。

这时马化腾察觉到了危机,认为移动端的发展必须要加快步伐,张小龙便提出了自己筹划多年的想法。

马化腾认为方案可行,却遭到了QQ团队元老级别人物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家的QQ也有移动端APP,完全可以通过优化来实现与米聊的抗衡。

张小龙却认为现有的QQ功能繁琐,想要优化也十分困难,消费者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款简单便捷的新产品更能适应市场潮流。

最终腾讯的掌舵人马化腾拍板决定,双管齐下,哪个先实现就支持哪个,就这样腾讯内部一时间变得波诡云谲,两个核心团队也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厮杀当中。

张小龙带领着手下的团队,充分发挥出了拼命三郎的血性,在那段时间几乎是把公司当成了家,吃喝拉撒全在公司解决。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正式上线,凭借着简单易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再加上腾讯自身巨大的用户基础,可谓是一炮而红。

后来张小龙再次将漂流瓶的模板复制到了微信当中,推出了附近的人摇一摇功能,这个功能在当时有多火爆,相信大家懂的都懂。

上线近一年多,微信的注册用户就达到了3亿,同时在线人数也突破了1亿大关,称得上是有史以来破亿最快的APP。

市场的规则是优胜劣汰,微信的胜出也搞死了一大批同行,当时的米聊、飞聊、飞信等均被斩于马下。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家的QQ也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张小龙也因此飞黄腾达,成为了马化腾的心腹爱将,一跃升任成腾讯的副总裁

再创辉煌,张小龙成了IT行业的大佬

2014年年底张小龙给微信增加了一个王炸功能-----微信红包

此时的微信可以让用户绑定银行卡,通过发红包的方式给亲朋好友拜年、送祝福。这可谓是挠中了老百姓的痒处。

春节期间,人们纷纷在群里开启了红包大战,有抢的有发的,玩得不亦乐乎,在开心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钱也不知不觉从银行卡里注入到了微信账户当中

次年,各商户也纷纷适应潮流贴出了收款码,人们出门开始不用拿钱包了,一个手机走天下,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有人欢喜有人愁,本来马云的支付宝在移动支付行业发迹早,市场占有率也高,张小龙仅凭一个简单的功能,就从对方手中抢了一大块蛋糕当时马云也无奈地戏谑道:我们被偷袭了珍珠港。

此战,张小龙再次为腾讯立下了汗马功劳,马化腾也给了他应有的酬劳,将他的年薪提到了3亿,要知道马化腾自己的年薪也才3000万,是张小龙的十分之一

除了金钱,马化腾对他的重视程度也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在公司里张小龙几乎可以与马化腾平起平坐,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像老友一样亲密。

马化腾曾在公开场合幽默地评价张小龙说:他开会爱迟到,上班的时候困了还爱睡觉,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他不跳槽,别的一切都好说。

写在最后

微信之父张小龙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让微信成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得不说,如今的科技发达,让通讯变得十分便利,但我们用于沟通感情的时间却越来越紧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变大,好友列表里更多的都是老板、领导、客户等等。

回想一下,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跟分别已久的同学朋友发过消息了?又有多长时间没和远在家乡的父母视频聊天了?希望观众朋友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便利条件,多和家人朋友之间交流一下,促进一下彼此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的生活因科技更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