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寓意的道理(杞人忧天的寓意)

橘子网 251

三、课文知识

12、《纪念白求恩》

1.写作手法

(1)夹叙夹议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2)对比手法

文中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对待工作、人民、技术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3)侧面介绍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句式理解

A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B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每个人都佩服他,每个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A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B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且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句式,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13、《植树的牧羊人》

1.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这一标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主人公的身份。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对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语言赏析

2段: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1)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2)将……,(3)生动形象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4)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的红色字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2、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的虔诚和用心。

20段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运用景物描写,描写了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2)渲染了幸福生活的情景,(3)间接的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

1.标题的含义:

表面上是指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实际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

这个词有试探的意思,(这句话是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个词是表达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惶恐、紧张的心情。

3.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这位老教育家选了三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在三秒钟内逃离险境。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离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材料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遇事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是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15、《诫子书》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1.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2.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3.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6、《猫》

一、主要内容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二、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三、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

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17、《动物笑谈》

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语言诙谐,充满情趣,有力地体现了题目《动物笑谈》中的笑字,请举例赏析。

示例①: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鸭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示例②: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3.本文多处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衬托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动物)的形象特征,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请任选一处简析。

作者用外地来的观光客的震惊,侧面烘托了我这个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为了科学研究不顾尊严的优秀品质。

用小鸭子和大鹦鹉对我的亲热态度来衬托我对动物的爱心。

用老教授的生气和客人们的疑惑来衬托大鹦鹉的聪明、机智。

18、《狼》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清朝文学家。《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二、特殊用法

1.通假字 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2.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3.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通道(名词作状语)

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三、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四、译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9、《皇帝的新装》

1.主要内容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2.本文主要表现哪些人物?集中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主要表现的是皇帝和大臣、官员。 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虚伪和自欺欺人。 表现了大臣、官员的阿谀逢迎,愚蠢和虚伪和自欺欺人。

3.本文在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什么特点?

丰富想象 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表现皇帝和大臣们自欺欺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4.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5.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由于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

6.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是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和虚伪。

7.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8.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20.天上的街市

1.主题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2.想象和联想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生活

联想(由此及彼) 想象(无中生有)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可由相关、相似、因果关系。如诗中街灯和明星就是相似联想,流星和灯笼也是。

想象: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诗中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牛郎织女的生活。

21、《女娲造人》

1.文学常识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2.女娲的形象

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神通广大——(想象大胆奇特)

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忙碌疲倦,有孤独感,有喜怒之情,勤劳、智慧、有爱心、活泼、充满活力,有创造力——(想象真实合理)

22、《寓言四则》

1、文学常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2.四则寓言的寓意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翻译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