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十大热点事件(2021年祖国的大事)

橘子网 414

人民日报社评选2022国内十大新闻

1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掀起热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印发。会后一个多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共作报告84场,举办互动交流活动50多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掀起热潮,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2

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11月6日,无人机拍摄的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充分肯定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以来,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显效,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超1万亿元,财政部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7500亿元,全国税务系统截至11月10日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

3

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专门制定党内法规明确并落实乡村振兴责任。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4

因时因势决策、科学精准防控,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重庆市渝北区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加大组织货源力度,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供应。图为11月12日,市民在重百超市渝北中心店选购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的冲击,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先后印发,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及时出台,确保疫情防控的科学路径、正确方向。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新阶段防控工作的重点调整为保健康、防重症。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5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体育强国建设全方位推进

7月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对公众开放。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2月4日至20日、3月4日至13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第十三届冬残奥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国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提前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体坛盛会的成功举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6

沉痛悼念敬爱的江泽民同志

12月6日,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群众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广场收看直播。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1月30日12时13分,江泽民同志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江泽民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12月6日,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时指出:江泽民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7

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三十而立的中国航天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

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太空合影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完成中国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今年以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等发射先后取得圆满成功,创造多个航天新纪录,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顺利完成舱内实验和出舱活动等各项任务。2022年是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中国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成果丰硕。

8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举行,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祖国统一进程扎实推进

6月26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即,维港两岸氛围喜庆。人民日报记者 程龙 摄

7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高度评价25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的成功,全面总结一国两制在香港的丰富实践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深刻启示,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出4点希望。7月26日,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直接导致台海局势紧张升级,引发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和批评。8月2日晚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开展一系列联合军事行动。8月5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对佩洛西及其直系亲属进行制裁并对美方采取8项反制措施。8月10日,《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8月16日,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受权宣布对列入清单的一批台独顽固分子等人员实施制裁。

9

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并交付首架,我国大飞机事业迎来重要里程碑、高端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9月30日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充分肯定C919大型客机研制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作为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今年9月29日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2月9日交付首家用户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大飞机事业迎来重要里程碑、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之路,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并取得型号合格证投入市场,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中国就业、物价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年来,我国继续上调基本养老金。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上调4%,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和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均得以提高。我国就业、物价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前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人民日报社评选2022国际十大新闻

1

中国元首外交密集开展,彰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大范围会谈前,与会各方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今年以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和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2月4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为来华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举行欢迎宴会,并举行相关双边活动,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4月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6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分别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引领金砖会晤形成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9月14日至1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撒马尔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上合组织迎来新一轮最大规模扩员,再次彰显上海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11月14日至19日,习近平主席赴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赴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发出促进全球发展、引领全球治理的响亮声音。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赴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12月15日晚,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在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大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习近平主席在双多边场合,回答时代之问,发出中国声音,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世界胸怀,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2

世界瞩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在分会场举手提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各国政党政要和各界人士致电、致函或来访,热烈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热烈祝贺中共二十大成功举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表示中共二十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里程碑,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重要政治指引,也为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擘画了新蓝图、注入了新动力。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国际人士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定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

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举行,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

3月25日,在菲律宾新怡诗夏省的中菲农技中心,一位当地村民在干农活。乌马利摄(新华社发)

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同有关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共商全球发展大计。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提出了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的4点主张。中方宣布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32项主要举措,设立开放式项目库,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全球发展倡议开始落地生根。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聚焦发展问题,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公共产品。倡议迄今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4

全球安全倡议为弥补世界和平与安全赤字贡献中国方案,赢得国际社会赞赏和支持

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议以六个坚持为核心要义,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倡议明确了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理念指引、基本前提、根本遵循、重要原则、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贡献了中国方案。倡议已得到70多个国家赞赏和支持。

5

中俄元首积极评价两国保持卓有成效的战略沟通,中美元首会晤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2月在北京实现冬奥之约,9月在撒马尔罕举行重要会晤,12月举行视频会晤,为中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前行提供战略引领。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年以来,中俄保持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沟通。两国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体育交流年活动有序展开,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更加热络,在国际舞台上密切协调,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双方要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的协调和配合,推动各方增进团结互信,拓展务实合作,维护本地区安全利益,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共同利益。普京总统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俄中友谊与互信,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固如山。俄中都主张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树立了国际关系典范。中俄同各国一道,坚定不移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不移反对霸权、抵制新冷战。

今年,习近平主席两次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话,在巴厘岛举行三年来中美元首首次面对面会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保持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双方应该正确看待对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习近平主席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拜登总统表示,美中作为两个大国,有责任保持建设性关系。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中美元首会晤达到了深入沟通、明确意图、划清红线、防止冲突、指明方向、探讨合作的预期目的,为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6

乌克兰危机影响外溢,世界粮食、能源、金融等多重危机叠加

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英国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7%。图为英国贝辛斯托克一家打折店铺。蒂姆·爱尔兰摄(新华社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通货膨胀率达到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大多数地区金融环境收紧、乌克兰危机以及新冠疫情持续,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今年2月,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急剧变化,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冲突。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多轮制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通货膨胀、粮食、能源安全等问题复杂严峻。美国激进加息,外溢效应影响全球金融稳定。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中国始终是全球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7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9月16日至19日,以共享RCEP新机遇,助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成员包括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RCEP的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将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区域国家企业积极利用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规则、贸易便利化等,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全面落实市场开放承诺和协定义务,促进自贸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8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从达沃斯到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发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强音,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新举措。第五届进博会盛况空前,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再创佳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成为普遍共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海南自贸港发展不断提速,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蹄疾步稳、捷报频传。前11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逆势增长20.4%,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再创新高,展现出强劲韧性。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开花,东盟第一条高速铁路——印尼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金港高速正式通车,中老铁路运营以来交出亮眼成绩单,匈塞铁路、克罗地亚跨海大桥有效改善了当地交通。今年又有5个国家同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大家庭不断扩大,标注着国际经济合作新高度,打造了促进各国发展新引擎。

9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否决涉疆决定草案,少数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不得人心

10月6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一届会议对美国牵头提交的一项涉疆问题决定草案进行表决。草案遭到人权理事会多数成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成员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反复借涉疆问题造谣生事,在人权理事会散布涉疆谎言谬论,企图利用联合国人权机构干涉中国内政,推进其以疆制华图谋。会议期间,巴基斯坦代表近70个国家作共同发言,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双重标准,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20多个国家以单独发言等方式支持中国,近百个国家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中国正当立场的理解和支持。

10

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举行,开启中国同阿拉伯世界关系新时代

中企承建的卢塞尔体育场已成为卡塔尔地标性建筑。铁建国际供图

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赴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同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行动,引领中阿、中海和中沙关系迈进全面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阿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炼跨越千年、历久弥坚的中阿友好精神,提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并规划了前进路径,宣布中方将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得到与会各方领导人的积极热烈响应。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海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海要做共促团结的伙伴、共谋发展的伙伴、共筑安全的伙伴、共兴文明的伙伴,并提出未来3到5年中海合作五大重点领域,进一步夯实了中海政治互信,深化了中海利益融合,巩固了海合会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取得丰硕成果,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签署20份合作成果文件。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中沙关系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更加凸显。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12月31日 第06版、第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