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周边国家人物的称呼上,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叫法。比如,我们管日本人叫鬼子,管韩国人叫棒子,管印度人叫阿三。这些称呼看似粗俗,其实却有深刻历史渊源。今天我们重点聊聊为什么我们管印度人叫阿三。
我们喊印度人为阿三,看似是现代才有的事,其实却是殖民时代的产物。
这要从近代的上海说起。近代的上海,列强蜂拥而入,纷纷逼迫清政府划分地块,建成租借,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是较早建立租界的国家之一。当时的英租界,既有学校、医院、邮局等现代基础设施,也有大量的人口。为加强管理,殖民当局聘请了大量的巡捕来维持社会治安。在当时的英租界常常会看到相貌特征各异的巡捕,有高鼻梁、深眼窝的西捕;有和我们肤色相同的华捕;也有身高马大,满脸虬须的印捕。
西捕,一般来自英国本土;华捕,则是殖民当局聘请的华人警察;印捕,自然来自印度。西捕和华捕的出现,我们很好理解。既然有西捕和华捕,为何要再请印捕呢?
西捕是英国本地来的,雇佣的价格自然要高些;而华捕是殖民统治本地化的产物,雇佣华捕虽然可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但华捕往往与黑社会和本地势力有深厚的联系,随着数量的增加,后期是非常难以管理的。无奈之下,殖民当局想到了印度。当时的印度也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印度人要求的待遇报酬并不高,英国人雇佣印捕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来自印度的巡捕大都是锡克族人,身形高大,满脸虬须,红布裹头,在街头巡逻、交通指挥、监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是维持社会治安,但印捕形象却并不怎么好,他们依仗英国这个靠山,挥舞警棍,肆意妄为,完全充当殖民统治的爪牙。对此,上海本地人是极为反感和厌恶的,他们便称这些印捕为红头阿三。
红头,我们很好理解。为何称阿三呢?
近代的上海,本地人讲话是喜欢加阿字的,而三在上海话中多有贬义的表现,如瘪三、十三点等。如此以来,红头阿三便叫开了,一度成为印捕的专有名词,直至今天成为印度人的特定称谓。
但对于阿三一说,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印捕在执行公务中,极爱显摆英语,言必称I SAY。而I SAY的发音和阿三是非常接近的。二是说,英国警察总是习惯被称为SIR,印捕也不例外,上海人在说SIR时,往往会带阿,阿SIR、阿SIR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阿三。
也有人说,印度一直都有称霸的愿望,无奈美国和苏联实力太强,一直排不上号,赶超更是无望,索性给对自己定位第三吧,于是阿三、阿三的叫开了。这种说法是后来才有的事情,且主观猜断居多,显然是不可信的。
综合来看,无论哪种说法,阿三一词的来源都和印捕有莫大的关系。在当时的上海,这个词只是一种人们感性的叫法,或许并无轻蔑之意,但随着印捕形象的转恶,阿三也逐步被赋予了蔑称之意,在不断的流传中,以至于有了今天调侃戏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