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中先是提到君子对于自身名声的态度。
孔子说,作为君子也会担忧自己死后的名声,会不会继续被传称。
这里体现了,君子也是普通人的本质,也需要追求富贵和名声,但追求这些时,一定要符合君子之道。
后文提到君子和小人自身修养的区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遇到了问题,首先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而小人遇到任何问题,总会第一时间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求诸人很简单,只需要把责任转嫁出去,然后就能心安理得了,但这根本不会让事情出现好的改变。
求诸己很难,但只有求诸己才能真正找到事情的解决方法。
文后再次提到君子的为人处世风格。
君子要庄重而矜持。所谓矜持,核心就是一个人不轻易为外物所动。
如果外在的任何诱惑——好车、大房子、高工资,都能让你大喊大叫,表示羡慕,就不是矜持。
所以作为君子,内外足够稳重,不易受外界干扰。
而且作为君子,做事要光明磊落,不结党营私。
君子就是要有一身正气。
继续下章: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解析: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德行不好就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有感解读:
君子不以言举人:举即举荐、推举、提拔。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君子修养的领导,不会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听就把他提拔起来。
有的领导事务繁忙,接触公司基层员工的机会很少,一旦有人说话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就感觉这个人不错,此人就有机会被火速提拔。
会说话的人当然也是可以用。
但孔子说的这个举是瞬间提拔起来了,这意味着不用磨炼、不用看业绩,就直接升职
历史上有很多以言举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一个人必须得在生活中经历考验,才知道是不是知行合一。
如果只会说漂亮话,那是假知,一个人有没有真材实料,一定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和做事的结果,不能光从会说来判断。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拒绝相信他的话。
我们一般都喜欢听跟自己关系好的人说的话,觉得对方是一个好人,他说的话就可信。
而事实上,好人也会说错话,也照样会导致事情出错。好人并不意味着他说的话就是真理。
不喜欢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错的吗?或者说喜欢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人们天生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以直觉来判断信息的真假好坏,而这种直觉也取决于自己对这个人的态度。
我们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独立思考,无论这个人自己喜欢还是讨厌,他们说的话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下判断。
不要因某个人的立场、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或者私德不好,就不去听他说的话。如果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我们就采纳,这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继续下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译:
其恕乎: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原文解析: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有感解读: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能够让人一生奉行呢?
孔子回答:那大概就是恕吧。
恕,可解构为如心,即如己之心。恕的核心是同理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
随后又加了一句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你自己不想被别人加诸身上的事情,就不要加诸别人身上。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自然的要求,就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地处理事情。
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在评判别人的时候,要秉持一颗如己之心。
想想如果是自己被别人在背后议论,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自己有同样的行为,我们会像苛责别人一样苛责自己吗?
去体会他人的感受,这就是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