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用棋盘砸死吴国太子)

橘子网 306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

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因为吴、楚是主要反叛力量,往往也被称为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刘启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

竟听信了袁盎的谗言,将主张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腰斩,以图换得吴、楚退兵。

但吴王刘濞岂会就这么算了,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而已,他苦心经营三十多年,不就是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么,

诸侯们非但没有退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甚至公然自称东帝 ,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直到这个时候,汉景帝才恍然大悟,这才下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

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在三个月内即被迅速平定下来,

七王皆死,意外的是,没有参与叛乱的齐王刘将闾也饮毒自尽了.......

刘将闾是齐王刘肥的第八子,

不过,刘肥一系的山东诸王济南王刘辟光、甾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都直接参与了七国之乱,

那么,为什么同为刘肥一系的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城阳王刘喜没有参与叛乱?

事后,齐王又为何自杀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从刘邦分封同姓诸王说起。

"非刘氏不王"

当年刘邦在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以后,面对广大的疆域,深感无力控制。

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仅能利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的缘故。

因此,他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诸侯王后,

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并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

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

这九个同姓的诸侯王分别是:

堂兄刘贾为荆王、异母弟刘交为楚王、侄子刘濞为吴王;

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儿子刘恢为梁王、儿子刘友为淮阳王、儿子刘恒为代王。

当时西汉王朝一共有54个郡,这九个同姓王就占据了39个郡,只有15个郡归西汉政府管辖,

仅刘肥的齐国就占有7郡。

从人口上来说,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

由西汉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

也就是说,全国人口总数的2/3都在九个同姓王的管辖范围内。

刘邦在世之时,由于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封或年龄尚幼、羽翼未丰,还没有对西汉的统治构成威胁,

当然刘邦也不是没担心过这个问题,尤其是他对吴王刘濞的分封,有过后悔之心。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之子。

刘仲是个没什么本事的人,原本被刘邦封为了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

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因为匈奴入侵代国,刘仲无力坚守边疆,弃国独自逃到了洛阳,

刘邦一怒之下将他废去王爵,改封合阳侯。

刘濞要比父亲刘仲勇猛多了,才刚20岁的年纪就已经跟随刘邦平定英布反叛,作战十分勇猛,

平灭英布后,刘邦担心吴、会稽两地民风太彪悍,岁数小的王不能统御,

于是就将刘濞封为了吴王,统领吴郡、会稽郡、豫章郡三个郡共53城,

仪式举办过后,刘邦忽然把刘濞召到近前仔细端详他的面相,

有些悔恨地说道:看你的面容,有反叛之相。

但是毕竟已经举行过仪式不好再反悔,

只能颇有深意地对刘濞说道:

再过五十年,有人将在东南方向发起变乱,难道就是你吗?

不过你要记住,天下同姓为一家也,一定要老老实实,不得反叛!

刘濞一惊,只得顿首保证说:不敢。

刘邦不会想到,刘濞会成为子景帝的一场"噩梦".......

刘邦死后,吕后曾对同姓王大开杀戒。

由于汉文帝刘恒是以诸侯王的身份被宗室大臣拥立而登上帝位的,

为宠络刘氏宗室,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

这个时候,诸侯王都已成年、羽翼丰满,他们的势力早就膨胀起来了, 逐渐形成了割据状态,

封地内的各种制度照搬京师制度,甚至有的诸侯王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这种情况严重地削弱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

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终于酿成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反叛。

齐王刘肥一系,跟文帝一系的矛盾渊源

刘兴居是齐王刘肥的第三子。

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在吕后摄政时期险些遭到清算,把城阳郡忍痛割让给了鲁元公主后,才逃过一劫,

没几年刘肥就去世了,齐王的位置由他的长子刘襄继承,这时吕后又把齐国的济南郡割给了侄子吕台做为封地,

一家人对她的怨恨可想而知,可又不敢表现出来,

刘肥的次子刘章还被安排到了长安宫值宿护卫,吕后还把侄子吕禄的女儿嫁给了刘章,其用意不用说,自然是为了监督刘章,

四年后刘肥的三子刘兴居也被安排在长安宫当了护卫,

兄弟俩在汉宫频遭冷待,刘章还被吕后用作酒吏,可更让他们极为愤恨的是,

吕后又把齐国的琅邪郡分割给了刘邦的远房堂兄弟刘泽,

因为刘泽娶了吕后妹妹吕须的女儿。

这个时候的刘氏诸王,三任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直接或间接死在了吕后手中,取代他们的是吕姓的燕王、赵王、梁王,

剩下的刘姓宗室诸王们,自然知道眼下的形势有多紧迫,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章的妻子吕氏反水了,

她得知吕氏诸王想要发动叛乱后就将此事告诉了丈夫(也可能是刘章捏造的借口),

于是刘章暗中联系了兄长齐王刘襄,想让他发兵西征诛杀吕氏族人,然后拥立齐王为帝。

为了稳妥起见,齐王在发兵前把琅邪王刘泽哄骗到了临淄城,并且将他扣留了起来,

然后假借刘泽的名义调用了琅邪郡的兵,

刘泽被骗之后不能返回封国,

于是就劝说齐王,现在大臣们不知道选谁继承皇位才好,

毕竟刘邦的嫡子、长子都死了,剩下的都是庶子,自己是刘氏中最年长的人,大臣们肯定要等待他的意见的,

齐王听信了这番说辞,就将刘泽放走了。

等琅琊王刘泽到达长安后,吕氏族人也被杀得差不多了,

也正好赶上大臣商议让齐王继皇帝位的事,

至于汉惠帝的儿子后少帝刘弘,已被齐王的三弟刘兴居逐出宫外,死在了官吏手中,

当时大臣们就承诺立下灭诸吕功劳的刘章、刘兴居封为赵王、梁王,

当然,刘章、刘兴居这么拼命,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兄长齐王坐上皇位,

可琅邪王刘泽却不同意,他以齐王的母舅驷钧凶恶残暴,难保不会再出现一吕氏为由,

提议将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迎立为帝,

对于这个结果,刘章、刘兴居两兄弟当然心怀不满,这不就是自己忙乎半天结果给别人做了嫁衣么,

可诛杀诸吕并不只是他们齐国出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一干将相大臣也出了不少力,

他们只能把不满掩饰下来,与众大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继位。

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得知大臣们曾许诺刘章、刘兴居两兄弟赵王、梁王之位,

但是听说他们本意是想拥立齐王刘襄,

于是就把他们的功劳压下去了,将刘章封为城阳王、刘兴居封为济北王,

这就使得因为兄长没当上皇帝而心怀不满的刘兴居,心中的恨意愈深了。

以上便是齐王刘肥一系与文帝一系的矛盾渊源。

刘肥一系的七个封国——齐地F7

几年之后,匈奴大举入侵西汉,汉文帝屯驻在太原督军作战,

这时刘襄、刘章都已经去世了,

济北王刘兴居趁着后方空虚的时候,竟然举兵叛乱了,文帝闻讯后,派柴武为大将军率兵平叛,刘兴居被俘自杀。

刘兴居叛乱后,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又图谋勾结匈奴和闽越发动叛乱,

文帝发觉后,废掉了刘长的王位,并将他流放到了蜀郡,性情刚烈的刘长在押送途中绝食而死。

这两次诸侯叛乱虽没造成严重的影响,但也给了西汉朝廷一个信号,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形势,已对西汉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他们纷纷献计献策,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其中就有梁王太傅贾谊。

贾谊目睹了刘兴居和刘长的叛乱后,上疏文帝建议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就是:在诸侯王死后,将其封国分割成数个王国以封其子孙,虽然诸侯王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每一个封国的面积却愈来愈小,避免他们生出叛心。

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

当时的齐国,在齐王刘襄去世后,本是由刘襄的儿子刘则继承的,

可刘则无子,其死后齐国被暂时收回,

而刘则的叔父们,也就是刘肥的儿子们(刘肥共有十三个儿子),

次子城阳王刘章、三子济北王刘兴居、四子刘罢军已死,

五子刘宁国受封瓜丘侯、六子刘信都受封莒侯、七子刘安受封杨丘侯,

而原齐国被一分为六后:

八子刘将闾封为齐王、九子刘辟光封为济南王、十子刘志封为济北王、十一子刘卬封为胶西王、十二子刘贤封为甾川王、十三子刘雄渠封为胶东王。

另外,刘章死后,城阳王由其子刘喜继承。

从图中不难看出,齐、济北、甾川、胶东、胶西、济南、城阳齐地F7聚集,

另外还有个琅琊郡,在琅琊王刘泽被文帝改封为燕王后,琅琊郡归还给了齐王刘则,

齐国被收回又被一分为六之后,琅琊郡已归为汉郡,再也没有独立的封国。

不过,文帝虽然采取了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力地阻止诸侯势力的急剧膨胀,更大规模的反叛活动即将到来。

晁错削藩,诸侯们惶惶不可终日

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继位,诸侯依然强悍,

在七国之乱(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生前,西汉的诸侯封国共有22个,

分别是:

楚、吴、燕、齐、济北、济南、胶西、胶东、菑川、城阳、淮南、庐江、衡山、梁、代、淮阳、临江、长江、赵、河间、广川、汝南。

淮南王刘长子:楚、吴、淮南、庐江、衡山

齐王刘肥子孙:齐、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

赵王子:赵文帝子:代、梁景帝子:河间﹑广川﹑临江﹑汝南、淮阳、长沙宗室远支:燕

在这些诸侯中,势力最强大的是吴王刘濞。

刘濞在吕后摄政时期,利用吴地的盐铁之利,铸钱、煮盐,

经过三、四十年的苦心经营,搞活了地方经济,

很快使吴国富甲一方,

据《盐铁论》记载: 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滑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大意是说他掌握了天下一半的财富,

但是刘濞这个人比较张狂,到文帝时更是肆无忌惮。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后,刘濞的儿子吴太子曾经晋见,

两个少年在博戏时发生了争执,刘启一气之下就用棋盘掷击,误杀了吴太子,

不久,吴太子棺柩就被送回了吴国,

吴王刘濞拒收儿子的棺木,

还愤愤地说:天下刘姓都是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

并吩咐侍从将吴太子的棺柩送还长安埋葬。

刘濞此后心中深埋怨恨,于是不再遵守藩臣的礼节,不再前往长安朝见天子,

还保护各地逃到吴国的罪犯——淮南王刘长预谋反叛时,就是这么做的,

可以说反迹已经很明显了。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就提醒景帝注意吴王刘濞的动向,

并建议景帝削夺诸侯的封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三年(前154年),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的部分封地。

景帝的这一举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被削地的诸侯们自然心怀不满,而还没被削地的诸侯们也都惶惶不可终日。

九国达成了反汉联盟

七国之乱爆发时,误杀吴太子的景帝刘启已经34岁了,

吴王刘濞已经拒绝上朝二十余年。

刘濞本就与景帝有杀子之仇,如今觉察到自己的封地也即将被削,因此决定趁这个机会,干脆起兵举事了。

刘濞毕竟活了大半辈子,他自然懂得以自己区区一个封国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抗朝廷,

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他将楚王刘戊作为他首先要争取的对象,楚国与吴国相邻,

楚国若能加入,即可迅速对汉廷形成巨大威慑力。

刘戊是怎么回事呢?

刘戊的祖父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他与景帝算是堂兄弟,

薄太后去世时,举国服丧,唯独楚王刘戊在丧期内饮酒享乐,被人告发了,于是,刘戊的东海郡被收回。

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吴王刘濞找上了门,两人一拍即合就结成了同盟。

赵王刘遂因为被削去了常山郡,也决定参与反叛。

紧接着,刘濞又想到了勇猛好战的胶西王刘卬,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刘卬。

刘卬又是怎么回事?

虽说刘肥一系与文帝一系有些恩怨,刘卬又被削了地,不过应高说了一大堆,也没能说动刘卬,

知道应高说吴王想和刘卬平分天下,刘卬这才同意举兵,

吴王刘濞得到回信后,仍担心刘卬不守诺言,又亲自专程跑到胶西与刘卬订下了盟约。

胶西王刘卬决定反叛之后,派使者去联络自家的兄弟们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他们都答应了。

注意,这里的刘肥一系的山东七王,除了城阳王之外,六王都同意了叛乱,‘

从这方面来说,齐王刘将闾自尽并非无缘无故了,

另外从六国的分布图来看,齐国是胶西、胶东、菑川出兵的必经之路,倘若齐王反对,这三个诸侯国要如何出兵?

由此推断,齐王最初也是参与者。

当然还有个城阳国,其实如果城阳王参与进来,那么山东诸国即将连成一片,

不过刘卬并没有通知城阳王刘喜,

刘卬给出的理由是: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当年二哥刘章(城阳景王)为了正义,攻打那些姓吕的,所以这次反叛行动就不要让侄子刘喜参加了,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给他就行了。

这便是城阳王没参与叛乱的缘由。

题外话:这可能是这段史料中最感人的部分了,

顺便说一下,当年老三刘兴居因为兄长没能坐上皇位,对文帝不满发动叛乱,

老二刘章却默默接受了这样的结果,也并未因文帝刻意打压功劳而不满,

当然,世人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据东汉应劭《存城阳景王祠教》一文所言:刘章死后,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乡亭聚落,皆为立祠。(也就是城阳景王祠,可惜毁在了宋末元初时期。)

这段史料,恰恰表明了这几个叔父对城阳王的怜惜,也是为了报偿刘章当年灭杀诸吕所做的巨大贡献。

就这样,吴、楚、赵、胶西、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九国达成了反汉联盟。

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冬,景帝下令削夺吴国会稽、豫章郡的文书一到,

吴王刘濞就率先起兵反汉,他征发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

并杀死了吴国境内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

打着清君侧诛杀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

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都举兵叛乱,

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为何齐国、济北国没有举兵?

七国举兵后,齐王刘将闾就反悔了,他违背了当初的盟约,还一意加强城池的防备。

山东四王傻眼了,他们没想到兄长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反悔了,

可齐国不参与的话,三国的军队就算出得去,也担心回不来啊,

为今之计只有将齐国攻打下来,才能继续前进,

于是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三王开始围攻刘将闾的国都临淄,刘将闾一面派人向汉廷求救,一面暗与叛军联络,可谓是首鼠两端。

另一个扯后腿的是济北王。

济北王可是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七国举兵的时候,济北王的城墙坏了还在修筑中,

他的郎中也比别国的官吏聪明,

没有出言劝阻,而是直接劫持了他,使济北王刘志不能发兵反汉。

因为齐王的犹豫和济北王被劫持,

使得原计划的七国出兵,实际上变成了:

吴楚合兵攻打景帝的同母弟刘武的封地梁国;赵王刘遂则驻守赵国西部边界,联络匈奴;山东四王围攻齐国。

吴王刘濞没料到会发生这样的状况,眼见四国的军队被一个齐国缠住了,

虽然早有准备,但兵力和预期的根本不一样啊,他一边联合楚王攻打梁国,另一边号召诸侯们共同出兵,

他派出使者给诸侯,大意内容说:

奸臣祸乱天下,想危害国家;

皇帝多病神志失常;

吴国有钱,他节衣缩食积攒了三十多年的巨量财富,给诸王提供经济支持,金钱遍及天下,不一定非要到吴国来取,诸王日夜使用也不会用完;

越王和长沙接壤,他们可追随长沙王的儿子平定长沙以北,然后向西进攻蜀、汉;

东越王、楚王、淮南王可以同他一起向西进攻;

齐地诸王和赵王平定河间、河内后,部分进入临津关,部分同他在洛阳会合;

燕王、赵王本与匈奴王有盟约,燕王在北面平定代郡、云中郡后统率匈奴军队进入萧关,直取长安;

楚元王的儿子、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早想有所行动,只是他尚未得知诸王的心意,不敢听命...........

那么,二十二个诸侯国中

除了反叛的7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还有半路退出的2国:齐、济北,

以及没有参与的1国:城阳,

不可能反叛的景帝之子的6国:长沙、临江、淮阳、河间、广川、汝南,

毫无存在感的景帝侄子的1国:代

成为攻击目标的景帝弟弟的1国:梁

其他4国:庐江、衡山、淮南、燕,是什么态度?

庐江王刘赐,没有回应吴王,但却派人到东越暗通款曲;

衡山王刘勃,表示绝不反叛汉廷,坚守封国;

淮南王刘安,本想出兵参加叛乱,被国相骗得兵权,国相指挥军队据城防守叛军;

燕王刘嘉,从他的女儿嫁给了武帝的舅舅田蚡来看,他没有反叛的举动。

刘濞发难后,吴、楚共同进攻梁国,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吴楚攻破棘壁,杀数万人。

七国起兵时,景帝起初慌了手脚,为换取吴楚罢兵,听信袁盎的谗言,将晁错骗至东市巡行,身着朝服的晁错就这样死在东市,

晁错死后,吴楚叛军毫不理睬,继续攻汉。

谒者仆射邓公对景帝说: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景帝这才省悟过来,

立即派周亚夫率领36个将军,去攻打吴楚,这一支是汉军主力;同时另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

将军栾布赴齐;大将军窦婴驻扎在荥阳,随时策应各路汉军。

七王的结局

吴王刘濞的结局:

周亚夫经过一番思索后,决定把梁国放弃给吴军,梁王刘武数次向景帝求救,周亚夫就是不救援,没人能想到梁王以一己之力竟然扛下了吴楚大军的猛攻,这实力着实惊呆了包括景帝在内的所有人.......当然这是后话,

周亚夫丢下梁王让他自己抵抗之后,率36将军出蓝田经武关至洛阳,出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其实吴王初发兵时,大将田伯禄就说:军队集结一起西进而不从其他道路派出奇兵,难以成功,提议他分兵进攻。但是吴王太子规劝吴王说:假如将一部分军队交到别人手里,万一反水该怎么办呢?

吴王就没有应允田伯禄的建议。(这也说明吴王一方自己都知道师出无名)

另一位年轻的桓将军对吴王说:

吴国大多是步兵,适合在险要地形作战;而汉军多战车、骑兵,适和在平地作战,应该放弃沿途城邑,直奔洛阳兵器库,吃敖仓粮食,依山河险要来命令诸侯,即令不能入关,天下大局亦已定。

但是吴国年老将军们认为:年轻人不懂深谋远虑。

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

粮道被断后,当时正值天寒地冻的时候,叛军士卒粮尽援绝,终于自行崩溃。

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刘濞逃到东越,企图以东越为据点,待站稳脚跟后再卷土重来,

但东越人不愿依附刘濞,遂将他诱杀,献其头于汉朝

齐地诸王的结局

起兵后,四国围困齐围,根本就没有踏出齐地一步,

等栾布率领汉军来解围,四国兵败,

胶西王刘卬主动请罪,希望能够免除一死,结果被嘲笑后羞愧自杀;

济南王、菑川王、胶东王兵败后被杀。

后来,朝廷听说齐王曾与叛乱国有勾结,想移师伐齐。

齐王刘将闾恐惧,饮毒自尽;

济北王刘志,派人到长安游说,最终得以被赦免。

城阳王刘喜,齐国反水后,城阳国成了吴楚叛军与齐地叛军能否合军的关键位置,不过刘喜并未打开方便之门,为了隔绝南北叛军,刘喜在邓公的帮助下,同吴王刘濞的部下周丘作战,结果兵败,性命无忧,就是城阳国被周丘占领了,

但吴王战败逃走后,周丘撤离城阳国,周丘不久死于后背毒疮发作。

楚王刘戊:兵败之后,自杀身亡。

赵王刘遂:赵王本想与匈奴,共同进攻汉朝,但匈奴军臣单于静观其变,没有马上出兵。

又逢郦寄率军攻来,刘遂不得不固守都城邯郸,并与汉军相持了七个月,栾布在攻破齐国后回师,与郦寄合兵一处,并引水淹灌邯郸,

邯郸城破,赵王自杀。

这场叛乱,在持续了3个月之后就这样被平息了。

反叛平定后,吴、胶东、菑川、济南、赵等国被去除,朝廷又乘着余威,免除了各王的行政权,规定诸王不再治民,消减了封地官吏,

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个人观点,总结来说

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最后却成了景帝退敌的牺牲品;

吴、楚等七国就是乌合之众,各王的诉求根本就不一致,导致叛乱行动错漏百出,吴王错失两条建议,将时间和力气都花费在了梁国之上;

梁王刘武表现惊人,但这也引起了景帝的注意,毕竟窦太后一心想让刘武继承皇位;

齐地诸王围困齐国,或许是打着观望形势再决定的心态,并非决心反叛,只不过他们没料到汉军行动如此迅速果断,没给他们转变阵营的时间;

赵王就是吃里扒外,联合外敌死有余辜;

可惜的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后受辱含冤绝食而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