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晨曦
配图来源|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常在细微之处展现人性。
其中,有些暗示和隐喻需要反复观看、细细品味才能理解。
还有一些情节则是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拉扯,将人性的复杂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
例如祖母被下毒之后,盛、王、康三家谈判的戏份,就充分展示了人性最残忍的真相。
此外,剧中还有一个桥段,由于出现得比较早,观众对于出场人物还不够熟悉,难以看懂看透,以致于常常被人忽略。
大家可能猜到了,我说的正是顾廷烨于外祖父灵堂夺回家产的那一场戏。
我第一次看这段情节时,也看得很吃力,借助弹幕才勉强弄清楚人物关系。
等到看完全剧,回过头来重新刷,才发现这场戏居然暗藏着不少玄机和伏笔。
虽然和三家谈判比起来,灵堂夺家产的篇幅和集数远远不敌,但精彩程度却并不逊色太多。
在这段情节里,我们可以看到:
白大郎贪婪无耻,为了钱财不顾亲情;顾廷烨小小年纪就胸有成算,临危不乱,颇具大将风范;常嬷嬷忠心不二,处事灵活,有勇有谋……
整场戏演下来,这几个后续还会出场的角色基本上都通过这场戏把各自的形象立住了。
除了以上几个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的角色,剧中还有一个角色在整个夺家产的过程中参与感并不强。
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表现才是整段情节中刻画得最出彩的一笔。
他就是扬州通判盛纮。
当时,顾廷烨与白大郎的斗法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正是盛纮的一句话彻底奠定了胜局。
而我也从这个细节中看出了,盛纮这个角色后期之所以事业成功、家族兴旺,靠得绝对不是侥幸。
01
为了更好地分析盛纮在白家家产争夺战中起到的作用,先带大家简单回忆一下这起灵堂事件的背景。
白家老爷出殡这天,就在白大郎即将以继承人的身份摔瓦时,本该已经坠河而死的顾廷烨突然出现。
顾廷烨的奶妈常嬷嬷向到场的宾客痛斥了白家二三房谋夺大房的家产的罪行。
白大郎怕事情败露,立刻命人将顾廷烨和常嬷嬷赶出去。
场面即将失控时,在场的扬州知州及时制止了家丁。
这正是顾廷烨想看到的场面,他遇刺脱险后,特意选在出殡的日子出现,就是因为:
他想要夺回被白家霸占的遗产,一是要仰仗自己父家的爵位,二是要借助扬州官府的力量主持公道。
自汉武帝时起,中国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白家老爷是扬州头号盐商,必然跟官府有所交集。
顾廷烨知道,他外公出殡,官府的人一定会前来吊唁。
赢得官方的支持,就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
知州控制住场面后,顾廷烨拿出书信遗嘱,知州顺势接过信件查看。
知州看过信之后心里就有数了,决定帮助顾廷烨。
但白大郎怎肯将万贯家财拱手相让,于是开始质疑遗嘱的真实性。
顾廷烨便提出对照字迹鉴定信件真假,知州立刻拿出白家老爷赠给自己的诗句,以供比对。
其实这时盛纮已经看出知州站在顾廷烨一边了,但他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表态。
这时白大郎还试图狡辩,他企图让众人认为,知州和顾廷烨是一伙的,串通好了来夺白家家产,就算信和诗句的字迹一致也不能证明遗嘱的真实性。
常嬷嬷见招拆招,自告奋勇地要带大家去看白家老爷留下的其他字迹来鉴别遗嘱真伪。
白大郎情急之下再次对官员出言不逊,从盛纮和知州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对白大郎已经很不满了,心理上自然也会更加倾向于顾廷烨。
但盛纮表面上还是维持着一个看客的姿态,不发一言。
02
然而盛纮的态度很快就发生了转变。
就在顾廷烨和白家大郎僵持不下时,一群白家大房的家丁和小厮冲进来向白大郎索要卖身契,白大郎人多势众的优势瞬间被打破了。
知州趁着白大郎气势被打压,出言动员大家采纳常嬷嬷的建议,一同前去比对字迹。
这时盛纮不再沉默了,而是紧跟知州的发言,表示自己愿意同去。
白家老爷的亲笔书写的书件信函很快被取来,官员和宗族耆老围成一圈,仔细将白家老爷的笔迹与顾廷烨提供的遗书上的字迹做对比。
知州为表公正,刻意让身边的白家耆老们表态。
但是前来吊唁的耆老已经被白大郎收买了,面对明显一模一样的字迹,知州身边这位长笠兄还是支支吾吾,不肯帮顾廷烨作证。
此言一出,顾廷烨明显有些急了,他没想到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对方还敢混淆是非黑白。
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候,盛纮开口了,而且一开口就是掷地有声,坚定不移地断定遗书是真。
初看这一幕,观众可能会不解:
为什么盛纮说无可辩驳别人就都不说话了?
其实这里也是一处伏笔,后续剧情的发展逐渐向观众表明:
盛纮的字写得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甚至达到了连官家都亲口称赞的程度。
从盛纮与小公爷讨论书法的剧情也可以看出,盛纮绝对算得上是书法行家,在辨别字迹方面他可以说是专业的。
所以此时他这句话一说出口,相当于自带官方和书法界大佬的双重可信度,根本没人敢反驳。
从这一刻开始,胜利的天平已经彻底向顾廷烨这边倾倒。
即便白大郎还想垂死挣扎,他也不能再质疑遗书的真伪,只好从人伦礼法方面质疑白家老爷把遗产全部留给顾廷烨一个人的合理性。
于是顾廷烨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白家老爷的另一封书信。
信上,白家老爷历数白家二三房欺压自己和寡母的罪行,以及自己已从白家家谱上除名的事实。
此信一出,白大郎完全失去了继承遗产的合法性。
而且盛纮之前已经出言为字迹作证,此刻有他在旁边看着,也没办法再故技重施,像最开始那样质疑书信的真实性了。
原本被白大郎请来撑腰的耆老当场倒向顾廷烨,随后纷纷开溜。
至此,顾廷烨争夺家产之战在常嬷嬷和扬州官员的帮助下大获全胜。
盛纮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他的话对于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3
表面上看,盛纮在这场家产之争中几乎全程都在吃瓜,他的表态也不过是跟从知州的决定以及为了向侯府嫡子示好。
但如果仔细观察盛纮的表现,就会发现,他虽然没有像知州那样,早早就表示支持顾廷烨。
但他其实一直在观察局势,同时在心里盘算顾廷烨获胜的几率有多大。
他选择表态的时机很微妙,正好是大房的下人冲进来,与白大郎手下的家丁形成对峙局面的时候。
在此之前,顾廷烨虽然占理,但白大郎一方的人数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除了二房三房的亲眷,还有宗族耆老,外加一众家丁。
盛纮和知州虽然是本地地位最高的官员,但毕竟只有两个人,与蛮不讲理的白大郎以及人多势众的家丁硬碰硬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当白家内部的反抗势力出现,双方人数上的差距缩小,气势甚至开始反超对方时,盛纮立即结束观望,向顾廷烨表态了。
鉴定字迹时,盛纮再次抓住机会,一锤定音,不给白大郎反驳的机会。
他选择的时机非常好,以致于顾廷烨听了他的话之后看向他的眼神都是充满惊喜和感激的。
之前知州已经帮顾廷烨说过好几次话了,顾廷烨也没有对他流露出这样的神情。
因为知州的那些举动顾廷烨其实都能预料到,而且当时的局面还在他的掌握之中,而盛纮这句话相当于是在力挽狂澜。
盛纮仅凭判断字迹的一句话就给顾廷烨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所以顾廷烨夺回家产后选择向盛纮借人去搬店铺契章,而对知州却没有做出任何表示亲近的举动。
由此可见,盛纮在人情世故方面是极其老练的,而且为人谨慎,决不争尖冒头,凡事有了十足把握才会去做。
后来顾廷烨对明兰说岳父这个人滑不留手,倒也十分贴切。
正因为如此,盛纮才能在宦海沉浮几十年,除了被长枫连累的那一次,几乎从未站错过队,也从未被人抓过把柄。
虽然官职始终不高,但一直在稳步上升,不曾走过下坡路。
另一方面,盛纮自身也是足够上进的。
就拿他的字来说,如果他不是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怎么可能让官家知道他写得一手好字?
如果他不是潜心研究书法,又怎么可能在鉴别字迹时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威?
所以说,人都是自己成全自己的。
成功的人看似遇到了他人没有的机缘巧合,但也要自身实力过硬才能把握得住。
盛纮这个角色虽然浑身都是缺点,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没有一样合格的,但他为了成功而付出的努力还是有值得学习之处的。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作者】:晨曦,品影视经典,写人间烟火,过自在生活。看更多精彩剧评请关注公众号:晨曦休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