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橘子网 263

来源:【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记者 吴文可 杨璐 王珂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在健康中原·河南(第四届)基层好医生评选活动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妙手仁心的基层医生。

他们中,有人用妙手仁心为村民解除病痛;他们中,有人待患者如至亲,一路播撒医者仁心;他们中,有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为弘扬和表彰他们妙手仁心 扎根基层的精神和勇气,大河健康报近期推出走近基层医生专栏,让社会各界更多地理解基层医生及基层医疗服务的特点和意义。

医路从心二十年

姓名:张瑞华

年龄:44岁

职务: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卫生院儿科主任

从医时间:24年

口号:基层医者展风采,风雨历练长才干,责任担当践初心。

接触过张瑞华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热心肠、有爱心、有耐心的好医生,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作为自己的天职,24年如一日把自己所学无私奉献给辖区群众,是辖区群众的贴心人。

爱岗敬业,舍小家顾大家

从小时候的学医梦到24年的乡镇卫生院坚守,作为基层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基层儿科专家、业务带头人,她始终坚守防病治病第一线,用仁爱和责任践行医者初心,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多年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时候,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涉及近2000万人,其中患有大病和慢病的有734万人。

可想而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扶贫工作任务艰巨。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龙城镇卫生院及时成立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张瑞华第一时间报名,成为该院第四团队队长。

为了做好健康帮扶工作,张瑞华经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坚持每季度去村里随访重点人群,只要一进村,马上就会有很多老百姓围上来,有的咨询自己的症状,有的替在外打工的亲人咨询在外如何就医……

贫困户马西宾,患有高血压数年,最开始他对这个病不在意,从不按时服药甚至不服药,自从张瑞华家庭医生团队上门后,马西宾心里有底了。

马西宾说:张医生到俺村后亲自跑到俺家,给我量血压,让我少吃盐、少劳累,一直嘱咐我,不管刮风下雨都过来,关于健康方面的事只要打电话,他们很快就过来了。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医者仁心,唯爱与责

在张瑞华如火如荼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的时候,却没想到家中的顶梁柱倒下来。

2017年1月4日11点左右,张瑞华还在为患者看病,忽然接到父亲在工地出事的电话,她心里异常着急。

但是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坚持处理完所有的病号才赶往父亲所在医院。

因为伤到了头部,父亲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成了植物人,这一病就是5年半。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张瑞华白天把照顾父亲的重任交给家人,自己坚守在工作岗位,晚上尽量替家人照看父亲到深夜。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就这样父亲在家躺了5年半,作为医生的她坚持定时给父亲更换胃管,气管插管、导尿管,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父亲没有褥疮,没有消瘦,安静地躺了5年半。

这5年也正是脱贫攻坚最难的5年,也正是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大规模开展的5年。

在这期间,张瑞华不仅没有请一天假,还练就了置管、拔管的过硬本领。

对于父亲,张瑞华心中时时感到愧疚,但是她说:我不仅仅是一个女儿,我还是一名基层医生,要照顾慕名找我解决健康问题的群众,只有在老百姓面前才有价值、有意义,因为他们更需要我。

我就是单位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姓名:张金库

年龄:34岁

职务:内黄县中召乡卫生院院委会成员

从医时间:12年

口号:用真心对待患者,用知识回馈社会。

张金库是内黄县中召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从业12年来,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待患者如亲人,得到了中召乡人民的一致好评,收到患者上百面锦旗。

有困难,找张医生

张金库对待每个病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每天都是把病人看完后才下班,总是要忙到晚上七八点。

有的患者行动不便,他就跑着办理出、入院手续、拿药;有的患者家境不好,他就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有的患者无法来到医院,他就自己驾车到患者家中看病,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

有同事开玩笑说他傻,他笑笑说:都是老人,不容易,自己也有老的一天,身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基层医生,就应该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干实事,我得对得起白衣天使这四个字,得对得起老百姓对我的信任!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有一年的雪夜,张金库凌晨4时接到了一个来自83岁老大爷的电话。

这个老大爷无儿无女,妻子也患有精神疾病,家境贫寒。

老大爷在电话中问道:是张医生吗?我双腿不会动了,你能来接我一趟吗?

张金库在简单询问了老大爷的病情后,考虑患者可能为急性脑梗塞。

张金库知道,急性脑梗塞这个病如果早期积极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甚至患者有可能重新站起来走路,于是他不顾漫天的大雪驾自家车去把老大爷接到了医院。

到医院后,张金库给老大爷办理入院手续,找来轮椅推着老大爷进行辅助检查、拿药、给老人买饭,忙得早饭都顾不上吃,直到老大爷输上液后病情稳定。

在张金库的悉心照顾下,老大爷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出院的时候老大爷已经可以扶着拐杖自己走了。

这样的事在他身上屡见不鲜,附近的患者经常说:有困难,找张医生!张医生到咱中召乡是咱的福气。

夫妻双上疫情防控一线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张金库刚回老家不足1天便接到通知需要返岗,和爱人就一起奔赴到防控工作中,离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孩子5岁,一个孩子1岁)。

作为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张金库承担着武汉返乡人员排查,卫生院预检分诊,发热患者筛查、转运,路口卡点值班,住院病人管理工作……

好多次都是才开始吃饭,突然有紧急情况,放下筷子就又投到工作中了。

尽管工作量大,但依然可以看到精神饱满,对每个工作都认真负责的他。

2020年2月,张金库接到通知,需要到内黄县人民医院发热留观病房协同工作,他第一时间收拾好行李前往留观病房。

2022年1月,安阳汤阴疫情暴发时,张金库再次背上行囊,主动支援汤阴一线。

在工作中,张金库医生总是会克服一切困难,冲锋在前。他说:我就是单位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扎根基层 医心服务患者

姓名:郑红艳

年龄:51岁

职务:济源示范区济水街道源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药师

从医时间:29年

口号:我会把我的工作当成毕生的事业,坚持到老。

29年了,我从一个黄毛丫头变成了中年妇女,在看诊中我结识了许多病友,乡亲们信任我,我也要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把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工作当成毕生的事业,坚持到老。她说。

1993年毕业于济源卫生学校的郑红艳,一直从事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29年如一日,始终以满腔的热忱投身于卫生事业,怀着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为践行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工作,写下最美注解。

心系患者 做群众爱戴的家里人

进入到济源示范区济水街道源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映入眼帘的是济源示范区济水街道源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郑红艳忙碌的身影。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对救治群众,她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认真分析研判病情,准确施治慎重用药。

无论寒冬酷暑,白天黑夜,风雨无阻。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特别忙的时候饭也顾不上吃。但她从不抱怨、兢兢业业,随叫随到。

郑红艳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为孕产妇、儿童和老年人等重点人员开展服务工作,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病等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每年为他们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进行用药指导。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对老年人她尊称阿姨、叔叔,对小朋友亲切叫乖乖、孩子,为患者居民诊治疾病时,郑红艳无微不至、谦逊有礼,患者说郑红艳就是他们的家里人。

冲锋在前 做勇于担当的管事人

无论是2003年非典,还是近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郑红艳都主动请缨,逆行而上,加入抗疫一线,以自己的辛勤付出,守护好社区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防控期间,郑红艳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敢多喝一口水,为的是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多节约一身防护服。

烈日下,她忍受着防护服内的高温,不敢有一丝倦怠,为的是提前完成采样任务,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业任务。

采样回来,她满脸勒痕,汗湿衣背,腿不能抬,臂不能弯。然而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她又整装待发……

勇于担当 做健康服务的贴心人

源园社区承担6800余人的健康服务管理,其中高血压患者381人,糖尿病患者161人,精神病患者18人,0-6岁儿童433人,65岁以上老年人793人。

健康管理工作繁杂,为了把健康档案管理好,让档案活起来,她经常加班到深夜,对档案按小区、按楼道分类存放,按照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不同重点人群贴上不同标签,专案管理,方便查找。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居民健康档案不仅要求有完整的纸质档案,同时还要及时录入电子系统。她做到纸质、电子和脑子三同步,把每一户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信息牢牢记在脑海,张口即来,脱口而出。

倾情投入 做从医路上的奋进人

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社区全科医生稍有懈怠便会跟不上主流诊疗理念的步伐。

郑红艳日诊临床夜读书,勤奋钻研,虚心请教,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医学知识,在诊疗水平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针对老年群体错综复杂的慢性病和妇科疾病,她潜心钻研,充分吸收中西医特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医学专长和治疗特色,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针对日常常见疾病,她努力开出最节约最有效的药方,既保证快速治愈又不为群众增加负担。

近三十年扎根基层,立足社区,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郑红艳默默倾注,无私奉献。

行医一心一意,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她决心在从医之路上一路向前、永不回头。

不可思议!国家专项上海交大遭遇“寒冬”,录取断档433分可入读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