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相传为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第五子。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关于饕餮的记录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饕餮究竟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个什么东东!
《神魔志异·异兽篇》: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蛟龙水兽的一种,头有一对角,全身寒气围绕,多数呈青白色,长数十丈,性时而温,和时而暴躁,腾空而起激起数丈水浪,威武无比。
《神异经·西荒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
《山海经·北山经》: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据晋代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帝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鸮,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历史长河里,关于饕餮的记载各不相同,各执一词。总结一下就是饕餮十分的贪婪、好吃!这也是平常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至于饕餮的长相那就五花八门了,小伙们知道就好。
饕餮贪食
宋邵博《闻见后录》 绍圣初,先人官长安府,於西城汉高祖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三代宝器。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后人对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加以夸张,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可爱。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最后把自己都给吃掉了。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比喻贪婪
贪残《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艾青《芦笛·马骞》诗:它的饕餮的鲸吞,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饕餮纹文化
吕氏春秋载: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历代相传,就把在青铜器上这种睁着眼睛,张着嘴的纹饰,名为饕餮。至殷商时,是否把这种纹饰,也名为饕餮,则无从稽考。有史以后的商周文化,已大有进展,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更不是随意点缀的,当有其深意存在;且多于礼仪器上着饕餮纹,虽是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与祓徐不祥的双重愿望。
饕餮纹,是以正视兽类的颜面为主要构图,左右相对称;为的对称,在带身躯时左右也各有一个。颜面为天然对称的图形,任何民族,对于动物和人类的颜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因为颜面为无声的语言,不仅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在颜面上显露,而庄严、威武、仁慈、凶恶、阴险、神秘等态度,也莫不显露在颜面上。
饕餮纹,即使用山川奇异之物为题材,但这些奇异之物,是渺茫且不易捉摸的。古代技艺家,不像文明盛世的画工们,有好图鬼魅而恶犬马的偷巧手段,最初所采取的稿本,都是忠于写实,渐次才由写实而简化;所以饕餮纹所取的物象,多是取诸常见的鸟兽等物,或近取诸人类的。
饕餮纹是以颜面为主纹,足、身、尾为副纹,雷纹为地纹。完备的主纹是由冠饰、鼻、目、眉、角、耳、口、齿等官能所组成。
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但这些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纹饰具体代表着什么意义,至今众说纷纭。青铜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表征。 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
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师有着极高的地位,巫师阶层也就成为最初的帝王统治阶层。祭祀是巫师的特权,也是沟通人、神,使人间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环节。巫师们利用青铜器上的动物们与神灵交流,因此这些怪异动物纹样也就代表着神秘和权力。
另外无身兽面纹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对圆泡状乳钉,以表示兽面的双目,渊源可直溯到二里头文化,后来逐渐增添鼻角口耳眉,成为器官齐备的兽面。眼目是兽面纹的主体,由于兽面纹一般其实只见有双目,它原本应当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
史前彩陶上有成对眼目纹,玉器上有成对眼目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标准的兽面纹,也有了兽面纹的简化形式即眼目纹。据汤惠生先生研究,萨满教中的天神同时也是太阳神,太阳神往往被绘制成眼睛状,因为在诸多古代神话中,太阳被称为是天之眼。如波罗门教的太阳神,又称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饕餮纹并不仅仅是一种兽面纹,饕餮当为天神或太阳神之属,饕餮纹中对眼睛的强调,正是其作为太阳神——光明这个特征的描述。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不过,饕餮纹这个名称也并非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该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