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观点,探春聪明能干、精明正直,人既漂亮,性格又坚强,不管她嫁给什么人,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局的。
但是,探春在薄命司中,是作品的先设。当然,从故事情节来说,探春远嫁,不能与父母相见,这本身就是薄命。关于探春的故事,到这里就算是结束。可是作为深爱《红楼梦》的红粉,恨极了八十回以后原稿的失散,不由得要发挥想象,替作者往下延伸。尤其是探春这么可爱的姑娘,她远嫁之后结局如何?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会有一个好结局吗?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探春的婚姻是相当不错的,国家级别的婚礼,跨国婚姻,金钱和地位都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贵族中的贵族,接近于皇室——现代人的心中,皇室根本就是传说。
但是放到古代来看,远嫁,和藩,本身就带着悲剧色彩。在多少古代的作品中,王昭君是弹着琵琶、流着热泪离开中原的。甚至有文人觉得这还不过瘾,非要安排昭君一出国界,就自杀身亡,才够节烈。似乎嫁给藩王,就等于失身于贼了。
也不能怪古代文人,只因为当时的确没有人知道藩邦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听说的只有儿子纳庶母为妾、寡嫂转嫁小叔子、兄弟几人共有一个妻子……还有生活方面的,没有米面,没有布帛,没有宫殿房屋,只有腥膻的牛羊肉充饥,只有皮毛庇寒,只有帐篷居住……即使放到今天,生活和习俗的不习惯,也会给当事人造成相当的困扰。
还有更大的问题。现代的跨国婚姻,当事人总是懂外语的,至少夫妇之间能够交流沟通。但是古代,语言问题根本不放在皇帝的考虑范围之内,和亲的公主要远嫁之前也不会进行语言培训。探春和她的丈夫,至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是鸡同鸭讲。
某位大师为探春安排丈夫,是一个海国女王的儿子,听起来年纪似乎不大。这也是运用了现代人的思绪。事实上,和亲的时候也不会考虑男女当事人的年纪差异。十几岁的小姑娘(至多二十)嫁给五六十、七八十的老头子,根本不是异事。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生活了九年之后松赞就去世了,可以猜测松赞当时肯定已不年轻。
把这些条件放在探春身上,再聪明能干的女孩子,能强硬得过命吗?能够不学习而语言自通?能够直接适应茹毛饮血的生活?能够挑选年纪相当的丈夫?还是能够凭借她大家族生活积累的经验,迅速俘获丈夫的爱心?
我们只能希望,探春恰好嫁了一个年轻的藩王(或王子),而这王子心向中原文化,已经学习或者准备学习汉语,(最好还学习了诗词书法,否则跟探春没共同语言),并且对探春爱得如痴如醉。这些还不够,还得这年轻的藩王(或王子)政治安宁,没有发生叛乱(或者发生叛乱而迅速平息,藩王或王子毫发无损),也没有急病之类的意外事故(湘云是早寡),能够跟探春白头到老。——这么苛刻的条件,你真的会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