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的合葬墓。
100年前照片《拍摄于1922年》
修建后的样子
1914年法国人谢阁兰对中国陕西地区考察,尤其对乾陵调查拍照:
100年前乾陵周边的样子
100年前石像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这所陵墓先后成为17个盗墓团伙的作案目标,可每当他们准备下手,不是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就是盗墓者吐血而亡,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庇佑,看来这座陵墓连老天爷都这么给面子。
90年代的报纸
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在关中平原,有七十二座帝王陵分布于渭河两岸,连同数量众多的高等级陪葬墓,犹如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一般,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东方帝王谷。
今天就让我们详细认识一下乾陵:首先声明,本文所有的资料都是经过大量的史书,纪录片的浏览之后总结的,不存在瞎编之言。谨记:给自己10分钟时间,死死撑住,看完全文,对历史上的武则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往下看:
1.乾陵究竟被盗吗?
2.武则天的无字碑真的没有字吗?
3.61尊无头蕃臣像到底怎么丢了头的?
乾陵之名来源于唐高宗的名号。高宗被称为天皇大帝,乾为天,所以其陵为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陵园气势恢宏,占地面积达240万平方米,作为参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占地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由此看来,乾陵可以说是陵墓中的豪宅。
不仅占地面积大,乾陵的制造工艺也很精巧,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在唐朝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后人评价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唐太宗时期的昭陵为了彰显大唐王朝的强势国力,采用了汉代初见雏形的陵墓设计理念,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而唐高宗时期则在此基础上将乾陵进一步改良,使陵园布局更为合理。
以山为陵顾名思义就是其中的每一座陵墓都以山体为墓室,从山的半山腰位置向山里挖,挖出一个地宫,而之外的山丘则都充当为这座陵墓的天然屏障,山包括陵,陵在山里,以山为阙,合二为一。这种陵墓建造方式利用了自然山体,不仅符合帝王雄伟的气派,还可以提高墓葬的安全性。
100年前
而关于乾陵的选址也有许多传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年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准备为其寻找合适的墓址,便在全国求才,通过层层筛选找到了两位声名显赫的风水师,进行实地考察,为皇帝陵墓选址。其中一位是星象家袁天罡,还有一位是在阴阳和天文历法方面颇有建树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考察黄河两岸之后,觉得都不符合帝王之冢的标准,直到走到关中发现一块宝地紫气自来与北斗星座相交,这处便是梁山。而李淳风则从另一个方向出发,顺渭水东流而下,走到梁山之时发现这座山形状像一位少妇沉睡着,是阴阳交合之处,武则天听说两人考察所为同一方位,风水宝地选址甚至都一致,大喜过望,大手一挥下令直接开工,修成了乾陵。
该陵墓有四面大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
梁山共有三座山峰,其中最高峻的北峰是乾陵坐落之处。北峰前山的东西两峰依照其形状取名为乳峰,沿着两峰中间的司马道一直向前,来到朱雀门,唐高宗和武则天夫妻墓碑所在之处。
一块是武则天亲自编撰五千字,儿子唐中宗李显手书的歌颂唐高宗伟业、文治武功的述圣纪碑。而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一次为帝王的陵墓树立功德碑,这块碑的建成开创了新的墓葬传统。而另一块就是大名鼎鼎的无字碑。无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做成,重达98.8吨,有一种自然且天成的美感。无字碑虽然无字,但其碑上精美绝伦的雕刻无疑彰显了主人的尊贵身份。
100年拍摄的无字碑
碑身共有九条螭龙,故而又被称为九龙碑。碑身两侧还各有一条欲将腾飞的巨龙,而正面的狮马相斗图也是栩栩如生。而没有方便运输工具的唐朝究竟是如何将近一百吨的石碑完好无损地运到深山里,而这个大块头又是怎么立起来的也成了无字碑身上的众多谜团之一。而对于武则天为什么立此无字碑,古往今来猜测不断。
有的说是因为武则天自己觉得一生杀伐决断、罪孽深重,死后还为自己歌功颂德感觉良心不安;还有人认为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绩非常满意,觉得区区一块碑写不下她建立的丰功伟业;而最得到大家认可的是武则天知道自己虽然开创先河但是也违背祖制,自己无法评价,所以留给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而在经过后世的考古之后,学者们发现无字碑上其实有三千多个已经刻好的格子,而且并不是后人所刻。也就是说有可能其实武则天已经写好了自己的碑文,但是儿子李显出于一些原因并没有按母亲写的去刻。其实现在的无字碑也已经不是无字碑,有许多来此游览的人用不同的字体刻下了不同的评说,这块碑也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
在朱雀门外还有61尊无头蕃臣像,似乎可以通过这些看到当年大唐万国来朝的恢弘景象。至于为什么头都被砍掉,传说有一个外国人来此游览,看到自己国家的人竟然为中国的皇帝守护陵墓,觉得十分伤自尊,又不好直接破坏,他灵机一动,每天半夜在附近农民家的菜地里搞破坏,并哄骗农民是这些蕃臣像在偷偷使坏,当时还没有什么破坏文物的概念,当地农民听说了一怒之下就把群臣的脑袋都砍了下来,也有人说是因为明朝时期发生地震,而梁山位于震中,雕像的头部因此受到了损坏,但看断裂处如此平整,更像是人为所致
。
除此之外,乾陵周边还修建了大大小小十七座太子、公主或者近臣的陪葬墓。但除了乾陵之外,其他陵墓都没有逃过被盗墓贼光顾的命运。从五代到民国,大大小小的盗墓贼都曾尝试着进入乾陵,但是他们甚至输在了起跑线,都连墓道口都没有找到,不仅如此,封闭墓门的石条也运用了很多黑科技,先用石条封闭起来,并在石条上面穿孔,然后用燕尾铁连接起来,再用铁水浇筑,融化之后便连在一起,使乾陵固若金汤。
墓道口
再加上反常的自然天气让心虚的盗墓贼们惶恐不安,最后没有一个人成功得手。直到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在炸石头时才无意间发现了墓道口,但因为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始终没有对乾陵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使乾陵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而通过大量的考古研究,史学家对乾陵地宫的概况做出了一定的推断。墓道近百米长、约4米宽、数10米深、呈斜坡形,一直向前走到了一道汉白玉石门前,虽不如唐宫大门大,但至少也有五米高。门上也雕刻着华美的图案,虽有百吨之重,但打开关闭没有任何难度。为了将盗墓者拒之门外,门后还藏着陷阱和暗器。为了显示大唐国力之盛,墓道里洒满了钱币,两边则镶嵌着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画作。
来到地宫主体部分,只见前后左右四个墓室。后墓室底方顶园,最为华贵,其中放置着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尸体。而棺椁也很有讲究,有可能是和田玉制作而成,而两者所穿之衣,所戴之物不仅有利于尸体的长时间存放,也价值连城。
武则天在世时很喜欢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说不定也在此陪葬,而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所著的《武则天实录》一书,也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空前绝后的女皇到底是什么样。当然,这一切都基于推断和想象,而乾陵到底有什么、是什么结构,还要等到乾陵真正被开发挖掘的那一天才能下定论。
前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大量的金银财宝、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得出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更应该通过对墓葬的研究得出的历史结论来继续引导当今的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码字不易,费时费力。还请花一秒钟点个赞,真诚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