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齐桓公召集诸侯联军,对楚国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针锋相对回答说:如果齐君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齐君用武力,那楚国就以方城之山作城墙,以汉水作护城河,齐君兵马虽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三皇五帝像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为黄帝之孙。高阳之孙为重黎、吴回, 兄弟二人相继任帝喾火正。吴回有孙六人,季连最幼,芈姓,即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时,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孙曰熊绎。
楚国开国之君熊绎受周成王册封时只不过是子爵,他参加周天子召集的诸侯盟会时,因为爵位低而不让坐正席。受此奇耻大辱之后,熊绎奋发图强,带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国力渐渐强大。
楚国控制了当时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铜,却不爱向天子纳贡。前976年,周昭王姬瑕亲征楚国。周军沿汉水东岸南下,汉阳诸姬(周王在楚国以北分封一批姬姓为主的诸侯)积极配合。中央军来势凶猛,楚军诱敌深入,主动撤到大山里并乘势反击,周人丧六师于汉水,全军覆没!周昭王有来无回。再后来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领豫南诸侯伐楚,结果大败,部队伤亡很多。《史记·周本纪》有宣王既亡南国之师的记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东周时期楚国让周王更头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经隐忍了300多年,现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无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随。随国虽小,但属于姬姓诸侯国,担负着镇守南方重任。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熊通表达了参与中原事务的野心,随侯无奈照办。
然而,前704年随侯回话说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国的爵位,熊通听了大怒。于是,熊通遍招江汉诸侯至沈鹿(湖北钟祥)会盟,在会上自称为王。有学者将熊通称王这一年定为春秋元年,预示着周王朝分裂了,最显著的标志是礼崩乐坏。
前690年,高龄的楚武王熊通在亲征随国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继位后,从丹阳迁都郢,开始逐鹿中原,先后兼并39个诸侯国,使楚国日益强盛。
当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战百胜。有一次,楚文王打了败仗,狼狈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开城门。他大怒,正要发作,忽然想起一个让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杀蔡侯,大臣鬻拳却反对,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协。鬻拳说:我用武器威胁国君,罪莫大焉。于是,自断一足。楚文王感其忠义,让他负责守城门。
此时,鬻拳在城门上见文王,居高临下问胜败。楚文王坦言此战失利。鬻拳说:自武王以来,楚军战无不胜。小小巴国,大王亲征却失败,岂不让人耻笑?鬻拳接着说:黄国与巴国同罪,如果能击败黄国,也算是对宗庙有个交代。文王知道他的个性,硬闯不得,只好转身,攻克黄国才回师。
春秋之初,楚国虽是南方的大国,但由于文化落后,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当齐国崛起时,楚国已灭了息、邓等国,并北上攻入蔡国,接着攻伐郑国,不断骚扰中原国家。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原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求援。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声势浩大地在楚国北部门户陉山扎营。大军压境下,一向无所畏惧的楚国感到了压力,派出使节与齐国谈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现在你们带着军队讨伐楚国,这是什么道理?
齐国国相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你们不进贡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滤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管仲批驳楚国不尊礼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守,而齐国有天子的授权,可以代天子惩罚违背礼制的诸侯。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齐桓公对屈完炫耀甲兵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针锋相对回答说:如果齐君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齐君用武力,那楚国就以方城之山作城墙,以汉水作护城河,齐君兵马虽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在齐国的重压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义之下,最终楚国低头认错,双方定立了召陵之盟。这次盟约有效地阻遏了楚国觊觎中原的野心。事实上,齐楚两国最终没有兵戎相见,这是因为两国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败对方。
还是在楚成王时期,前633年强大的楚国军团向宋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宋国危急,赶紧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整顿战备后,于前632年率大军迎战楚军,双方在城濮展开激战。
在晋楚开战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侥幸登上君位,日后如两国开战,将为楚军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率军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将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晋国霸业由此开端。
重耳流亡图
楚国从未放弃对中原的向往和追求,不过,其追求的方式已经改变。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眼里的南方蛮夷,楚国也不屑于中原诸国尊崇的礼仪。然而,在屡次北进受挫之后,楚国意识到,除了武力,还必须向中原华夏的礼乐文化靠拢。
到楚庄王(前613年—前591年)时期,楚国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华夏文化进入荆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让年轻的国君楚庄王跃跃欲试。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庄王在东周王畿的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向他询问周鼎的轻重。
前598年,陈国内乱,夏徵舒杀陈灵公,楚庄王率诸侯伐陈,谓陈曰:无惊,吾诛徵舒而已。已诛徵舒,在陈地设县统治其地,群臣毕贺。申叔时使齐来还,独不贺。
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为贼弑君,故征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
庄王曰:善。乃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是为成公。孔子读史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庄王灭烛 绝缨尽欢
前597年,楚国与晋国展开决定霸权的邲之战。大战之前,晋卿士会力主避免与楚军作战,在他眼中,楚国国君楚庄王早已脱离了野蛮,成为一个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的人物,楚人也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观念,与中原之人没什么不同了。邲之战,晋军大败,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传》 记载楚庄王伐郑而舍郑,迎战晋军、大胜晋军之后又让其安全撤退的过程,证明楚庄王能讲礼义,在文明和道德上远胜晋人,故赞许楚王有礼,而对诸夏的晋国加以贬责。
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陈、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来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承认的霸主。楚国建立霸政的过程,彰显了其由蛮夷走向华夏的过程。
晋国并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经过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晋国向楚国挑战,两国为争夺霸权再次展开大战,双方主力在鄢陵一较高低。鄢陵之战,晋国最终取胜,重新成为中原霸主,但楚国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国力仍然强大,始终对晋国虎视眈眈。
晋楚弭兵会盟
鄢陵之战后三十年(前546),在宋国大臣向戌的邀请下,晋、楚、郑、宋、卫、曹等十四个诸侯国的代表一起在睢阳会商,这次会议被称为弭兵之会。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弭兵之会是晋、楚两个霸主诸侯国,第一次在同一个会议上,被尊为霸主,同时,也是两个强大的诸侯国彼此妥协之后的一次会议。
弭兵之会, 历史界设定之为春秋中期结束的标志。此一春秋国际间著名的大规模和平会议召开,乃是晋、楚为中核的南北对立阵线,百年间频繁交战至彼此都已精疲力尽时的产物, 缓和国际战争威胁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间晋楚无战争, 国际间南北势力消长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时展现。
春秋末期的中国历史主轴已自向来的中原与长江中流域移至长江下游,为一大变局。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吴国如日之升,光芒尽行掩盖了先进列强。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满十岁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继位。前506年,吴王阖闾的强大军团在楚国俊杰伍子胥和兵圣孙武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楚国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国经此大打击,虽求得秦国援助保持国家命脉,国势一时顿陷低潮,但很快复兴,楚昭王后期即开始恢复了向中原扩张的态势,因而被称为中兴之主。
《春秋二胥》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复楚
楚惠王(前488年—前432年)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先后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楚国占有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和安徽北部,陕西东南角,江苏西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是战国早中期疆域最大的国家。
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即位时,国内外形势已远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时的情景,国力萎靡不振,兵力虽多,战斗力却不强。他继位后楚国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师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吴起的到来,就像是上天送给楚悼王的礼物,楚悼王如获至宝。初到楚国,吴起就被任命为宛守,一年后就被提升为令尹,主持楚国的变法。
《史记》记述其在楚国施展政治、军事抱负的情况: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 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 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但是很可惜,改革刚刚开始楚悼王就去世了,变法随之夭折,楚国的旧势力重新抬头,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贵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观。
吴起临终前设计,将政敌一网打尽
战国中期,楚悼王之孙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于前334年灭亡越国为顶点,隆盛弧线于次代楚怀王(前328年—前299年)时期下降。楚怀王刚即位时,楚国是当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军队最强盛的国家,但秦国上升势头更猛。
前318年,韩赵魏燕等国公推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楚怀王声名大噪,俨然成为魏惠王之后的又一位霸主。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合纵为秦所破。这时的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
为了破坏齐楚联盟,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如果楚国能和齐国绝交,秦国就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秦国进攻中原的门户之一,战略位置异常重要,楚怀王经不住诱惑,迫不及待地与齐国绝交。但是当楚国的使者去接收献地的时候,张仪却说,他和楚怀王约定的是六里地,没有六百里之说。楚怀王闻讯大怒,起兵伐秦。
秦军分三路出兵反击,分别由名将樗里疾、甘茂和张仪的得力助手魏章统率,而张仪总领其事。魏章在丹阳(今河南南阳西峡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斩首八万。随后,与甘茂所率军队会合,攻取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
《诅楚文》拓片
北宋时期,在陕西、甘肃地区先后发现了三件刻有《诅楚文》的石刻。这是秦楚大战前,秦惠文王祭祀神祇、诅咒楚王、祈求胜利的石刻。
前299年,楚怀王又蹈下严重错误的一步,落入秦国昭襄王结盟圈套被扣留, 幸太子及时继位为顷襄王, 杜绝了秦国大勒索、大恫吓阴谋,但怀王终因此未能归国, 以至去世。秦、楚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楚国人都哀怜楚怀王,各国诸侯因此认为秦国不人道。
楚怀王的愚昧,衬托了一位王族的忠贞、热爱国家与强烈正义感, 这便是名烁古今的大诗人屈原。屈原一再劝谏怀王勿受秦国愚弄,下场是被放逐,流浪期间完成忧国忧时、透彻反映社会矛盾真实面的不朽名作 《离骚》。
继位的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不思为父报仇,反而在秦国威逼利诱之下,前292年从秦国迎娶新妇,秦、楚两国再次和解。前285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会,议和结亲。前283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会;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再次与秦昭王在穰邑相会。此时楚国完全丧失了700年来的进取势头,屈服于秦国淫威之下,掩耳盗铃,麻痹自己,彻底丧失了进取心和廉耻心。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
前280年,秦国攻打楚国,楚军兵败,割让楚国上庸、汉北地区给秦国。前279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前278年,秦将白起再度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都(今河南淮阳),并将都城迁到陈都。在流亡途中的屈原闻讯,悲痛心情无以抑制,自沉于湖南省的汨罗江。
顷襄王之子考烈王时代, 前253年国都再度东移巨阳(今安徽省太和县), 前249年灭亡鲁国, 前241年国都第三度续向东转移到淮河南岸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国势虽图振作,已不过是落日余晖。
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被项羽祖父项燕打败。前224年,秦王嬴政倾国兵力,以王翦为将帅,率军六十万大举攻楚国。楚国危亡在即,倾国兵力迎击秦军,以项燕为主将,准备决一死战。王翦因势利导,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楚军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土,于是撤军东归。王翦伺机起兵追击,令勇壮军士为先锋,突袭楚军。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项燕兵败自杀,楚国灭亡。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是后话。
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