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我没有答案,只是尝试着解释这个现象,供大家交流。
教书时间长了,遇到的孩子形形色色,但最近有两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
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个别孩子对不经过深思而直接蒙答案乐此不疲。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会给孩子强调上课纪律,其中有一条是:我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但我不允许不经过深入思考而直接蒙答案。你们在其他地方怎么样我管不着,但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猜答案或蒙答案这么一回事的。这样的孩子其实我每个学期都会遇上,有一些刚开始会蒙答案,但后来慢慢还是改过来了;也有一些孩子,怎么说都还是一意孤行,对蒙答案一直是乐此不疲。
第二件事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做了一份试卷,十道题最终只对了一题。我看过那份试卷,其实这十道题都是很普通的奥数题,难度没有我上课讲的大。但最终的结果其实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很多孩子上课都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只听不写。我经常和孩子说,感觉听懂了与真的懂了差距很大,只有自己演算推导过了才会知道是不是真懂。但很多孩子听不进我的话,就是只听不写,最多也是在我的催促下勉强抄个板书。
我对有些孩子喜欢蒙答案这个现象关注已久,但一直不太有很好的解释。我不太明白的是,到底哪些因素让这些孩子有如此强的激励去蒙答案?
据我所知,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教育培训市场上,有一些教师都是直接刷题的,甚至都不讲思考过程,这里不乏一些号称名师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快速掌握解题技巧,就让孩子背公式、记套路、套模板,通过这样的速成方式快速提高孩子考试成绩。很多家长深知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但面对考试成绩的诱惑,仍然让孩子去进行这样的补习培训。
为什么这样的模式会有需求和市场呢?归根到底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我经常看朋友圈,很多家长喜欢晒孩子的成绩单和奖状。但我熟悉的孩子里,那些真正的学霸,家长都很少晒这些东西,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的家长会说:没办法啊,成绩很重要,没有成绩谈什么都是次要的。成绩当然重要,这点毋庸置疑。一个孩子一路升学,要有一个好学校,必须要有好成绩,但快餐吃多了终归是会营养不良的。我也经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短期的领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多孩子到了大学,本来更加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却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也许就是之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倒了学习的胃口。
我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这些家长,越高水平的考试和竞赛,刷题越没有用。像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你哪怕刷过所有历年真题,如果想不到思路就是想不到,与你刷过多少题没有必然关联。
对此,我大致的理解是,其实数学本身是美的,但如今这种快餐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目前很多孩子重答案而轻思考过程。快餐可以填饱肚子,但通常缺乏营养,也不健康,所以要慎重。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想走得远,刷题是必要的,但刷题要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地猜答案、蒙答案。即使猜对了答案,也不代表你真正学到了一些什么。
古往今来,数学定理的发现通常是先有观察与猜测,然后才有试验、修正与证明。数学绝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个公式或定理,然后就要我们去证明。通常数学教科书所犯的毛病就是按“定义、定理、证明”等抽象方式来铺陈,这样无法看到数学的发展过程。在数学的王国里,如何去发现、探索、猜想并证明一个定理,这才是学数学要学的重要方面,公式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背后的原理和证明过程往往很精彩。
读书学习要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学,这样才会长久。一个人能取得多少成就,智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大部分人根本轮不到拼智商的那个层面,因为你连努力都没有努力过,只是用一些老生常谈的“我是女生或者我们文科生”等陈词滥调为借口,故意回避自己本应该去积极探索数理化思考过程的努力。人这一辈子很短,我们可以最终没有多高的成就,但不能不去尝试和拼搏,否则会辜负了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人世间。
最近华为事件很火,大家也纷纷表达对华为的支持。我想,与其在朋友圈发帖喊喊口号,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多学习数理化吧!无论是自己学,还是带着孩子学,都是最好的行动支持。